我国建立碳交易制度对建筑业的影响研究--基于CGE模型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1 节能减排的国际责任 | 第9页 |
1.1.2 建筑业碳减排迫在眉睫 | 第9-10页 |
1.1.3 脱颖而出的碳交易政策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5页 |
1.2.1 碳交易制度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建筑业碳交易制度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碳交易制度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1.2.5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2 我国建筑碳交易理论及实践分析 | 第21-37页 |
2.1 我国建筑业碳交易理论分析 | 第21-25页 |
2.1.1 建筑业碳排放分析 | 第21-23页 |
2.1.2 建筑业碳交易内涵 | 第23-25页 |
2.2 我国建筑业碳交易实践分析 | 第25-33页 |
2.2.1 建筑业碳市场交易规则 | 第26-28页 |
2.2.2 建筑业碳交易分配方式 | 第28-31页 |
2.2.3 我国建筑业碳交易实践 | 第31-33页 |
2.3 我国建筑业碳交易特点总结 | 第33-35页 |
2.3.1 建筑业碳交易制度优点 | 第33-35页 |
2.3.2 建筑业碳交易市场缺点 | 第35页 |
2.4 章节小结 | 第35-37页 |
3 模型选择与建立 | 第37-53页 |
3.1 模型选择及设计 | 第37-39页 |
3.1.1 碳交易政策研究模型种类 | 第37-38页 |
3.1.2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优势 | 第38-39页 |
3.1.3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设计思路 | 第39页 |
3.2 模型基本假设 | 第39-40页 |
3.3 模型原理及结构 | 第40-44页 |
3.3.1 模型经济内涵 | 第40-42页 |
3.3.2 模型模块结构 | 第42-44页 |
3.4 模型方程及参数 | 第44-51页 |
3.4.1 生产模块 | 第44-46页 |
3.4.2 收入支出模块 | 第46-48页 |
3.4.3 商品流通模块 | 第48-50页 |
3.4.4 宏观均衡模块 | 第50页 |
3.4.5 碳交易模块 | 第50-51页 |
3.5 章节小结 | 第51-53页 |
4 数据收集及处理 | 第53-67页 |
4.1 数据处理方式选择 | 第53-54页 |
4.1.1 模型数据要求 | 第53页 |
4.1.2 社会核算矩阵的作用 | 第53-54页 |
4.2 社会核算矩阵(SAM) | 第54-58页 |
4.2.1 社会核算矩阵概念 | 第54-55页 |
4.2.2 社会核算矩阵内容 | 第55-58页 |
4.3 建立2012年社会核算矩阵 | 第58-65页 |
4.3.1 建立2012年宏观SAM表 | 第58-62页 |
4.3.2 建立2012年微观SAM表 | 第62-65页 |
4.4 参数标定 | 第65-66页 |
4.5 章节小结 | 第66-67页 |
5 CGE模型结果分析 | 第67-75页 |
5.1 建筑业碳交易情景设定 | 第67-68页 |
5.1.1 建筑业碳交易限额设定 | 第67页 |
5.1.2 建筑业碳交易碳单价设定 | 第67-68页 |
5.2 模型研究指标设置 | 第68-69页 |
5.3 模型研究结果 | 第69-73页 |
5.3.1 碳交易对建筑业减排效果的影响 | 第69-70页 |
5.3.2 碳交易对建筑业经济指标的影响 | 第70-71页 |
5.3.3 碳交易对建筑企业、从业人员的影响 | 第71-72页 |
5.3.4 碳交易对综合效益的影响分析 | 第72-73页 |
5.4 章节小结 | 第73-7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5-79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76-7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