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信道估计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高速移动下信道估计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17-20页 |
2 移动无线通信信道 | 第20-36页 |
2.1 移动无线信道特征 | 第20-29页 |
2.1.1 移动无线衰落信道分类 | 第20-21页 |
2.1.2 大尺度衰落 | 第21-24页 |
2.1.3 小尺度衰落 | 第24-29页 |
2.2 高速移动无线信道 | 第29-34页 |
2.2.1 信道特性 | 第30页 |
2.2.2 信道模型 | 第30-34页 |
2.3 本章总结 | 第34-36页 |
3 基于MIMO-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研究 | 第36-50页 |
3.1 MIMO-OFDM基本原理 | 第36-39页 |
3.1.1 OFDM技术 | 第36-38页 |
3.1.2 MIMO技术 | 第38-39页 |
3.1.3 MIMO-OFDM技术结合 | 第39页 |
3.2 MIMO-OFDM系统模型 | 第39-42页 |
3.2.1 发射端和接收端的结构图 | 第39-40页 |
3.2.2 信号处理流程 | 第40-42页 |
3.3 基于导频的MIMO-OFDM信道估计 | 第42-49页 |
3.3.1 导频结构 | 第42-44页 |
3.3.2 经典的导频信道估计方法 | 第44-47页 |
3.3.3 经典的插值方法 | 第47-48页 |
3.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49-50页 |
4 基于压缩感知的MIMO-OFDM信道估计 | 第50-58页 |
4.1 压缩感知理论 | 第50-53页 |
4.1.1 信号的稀疏表示 | 第51页 |
4.1.2 感知矩阵 | 第51-52页 |
4.1.3 重构方法 | 第52-53页 |
4.2 基于CS的MIMO-OFDM信道估计 | 第53-55页 |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57-58页 |
5 高速移动下基于贪婪追踪的MIMO-OFDM信道估计 | 第58-72页 |
5.1 MIMO-OFDM系统稀疏模型 | 第58-59页 |
5.2 典型的匹配追踪类贪婪方法 | 第59-62页 |
5.2.1 OMP | 第59-60页 |
5.2.2 ROMP | 第60-61页 |
5.2.3 CoSaMP | 第61页 |
5.2.4 SAMP | 第61-62页 |
5.3 改进ROMP的方法 | 第62-64页 |
5.4 基于改进ROMP的MIMO-OFDM信道估计 | 第64-66页 |
5.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6-70页 |
5.6 本章总结 | 第70-72页 |
6 高速移动下基于BEM的稀疏信道估计 | 第72-94页 |
6.1 BEM建模及其稀疏特性分析 | 第72-76页 |
6.2 稀疏信号重构问题的转化 | 第76-77页 |
6.3 导频图样联合BEM近似稀疏信道估计 | 第77-85页 |
6.3.1 近似稀疏信道估计方法 | 第77-78页 |
6.3.2 导频图样设计 | 第78-81页 |
6.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81-85页 |
6.4 改进ROMP联合BEM迭代稀疏信道估计 | 第85-90页 |
6.4.1 方法流程 | 第85-87页 |
6.4.2 仿真结果与分析——最优设置 | 第87-90页 |
6.5 PP-BEM和iROMP-BEM的仿真对比与分析 | 第90-93页 |
6.5.1 不同SNR下的性能对比 | 第90-92页 |
6.5.2 不同最大归一化多普勒频移下的性能对比 | 第92-93页 |
6.6 本章总结 | 第93-94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94-96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94-95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6页 |
附录 | 第106-107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 | 第106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申请及获权的专利 | 第106-107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