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1.1 红掌愈伤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1.1 外植体的种类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3-14页 |
1.1.2 培养基对红掌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4-15页 |
1.1.3 培养条件对红掌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5页 |
1.2 红掌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1 杂交育种 | 第15-16页 |
1.2.2 诱变育种 | 第16-17页 |
1.2.3 倍性育种 | 第17页 |
1.2.4 转基因育种 | 第17-18页 |
1.3 纳米抗菌材料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3.1 纳米抗菌材料的分类 | 第19页 |
1.3.2 纳米颗粒抗菌机理 | 第19-20页 |
1.3.3 纳米抗菌材料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3.4 纳米抗菌材料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26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2.1.2 菌株和质粒 | 第24-25页 |
2.1.3 主要培养基及其组成 | 第25页 |
2.1.4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25-26页 |
2.1.5 使用仪器设备 | 第2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6-37页 |
2.2.1 红掌愈伤组织的诱导试验 | 第26-27页 |
2.2.2 农杆菌介导的红掌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试验 | 第27-30页 |
2.2.3 纳米抗菌材料的应用试验 | 第30-31页 |
2.2.4 抗菌肽基因AaAMP的原核表达 | 第31-34页 |
2.2.5 抗菌肽基因AaAMP对红掌的遗传转化试验 | 第34-35页 |
2.2.6 红掌转基因材料的检测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7-56页 |
3.1 红掌愈伤组织高频诱导技术的研究 | 第37-40页 |
3.1.1 细胞分裂素浓度对红掌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7-38页 |
3.1.2 外植体处理方式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8-40页 |
3.1.3 不同红掌品种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0页 |
3.2 农杆菌介导的红掌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40-46页 |
3.2.1 工程农杆菌中目的基因的检测 | 第40-41页 |
3.2.2 抗生素适宜浓度的确定 | 第41-45页 |
3.2.3 预培养时间对红掌遗传转化材料的影响 | 第45页 |
3.2.4 共培养时间对红掌遗传转化材料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 纳米抗菌材料在红掌遗传转化中的应用 | 第46-51页 |
3.3.1 纳米抗菌材料种类及浓度对农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47-49页 |
3.3.2 纳米载银试剂对红掌愈伤组织生长与分化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3 不同抑菌剂对农杆菌污染抑菌效果的比较 | 第50-51页 |
3.4 抗菌肽基因AaAMP的原核表达 | 第51-53页 |
3.4.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PCR检测 | 第51-52页 |
3.4.2 原核表达载体测序鉴定 | 第52页 |
3.4.3 抗菌肽基因AaAMP在大肠杆菌BL21中的诱导表达 | 第52-53页 |
3.5 抗菌肽基因对红掌的遗传转化及转基因个体的鉴定 | 第53-5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6-64页 |
4.1 全文结论 | 第56-57页 |
4.2 讨论 | 第57-62页 |
4.2.1 红掌愈伤组织的高频诱导 | 第57-59页 |
4.2.2 农杆菌介导法与红掌遗传转化体系 | 第59-60页 |
4.2.3 新型抗菌剂在红掌遗传转化中的应用技术 | 第60-61页 |
4.2.4 原核表达体系中目的基因的诱导表达及分析 | 第61-62页 |
4.2.5 红掌转抗菌肽基因材料的获得及鉴定 | 第62页 |
4.3 特色与创新 | 第62-63页 |
4.4 存在问题以及今后课题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