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 第11-15页 |
1.3.1 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3.2 研究范围 | 第13-15页 |
1.4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4.1 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 | 第15-17页 |
1.4.2 国内外创意产业的研究 | 第17-19页 |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9-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9-22页 |
第2章 创意产业与历史街区更新的契合性 | 第22-47页 |
2.1 喀什历史街区的概况与发展困境 | 第22-32页 |
2.1.1 喀什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概况 | 第22-27页 |
2.1.2 经济陷入衰败困境 | 第27-29页 |
2.1.3 历史文脉逐渐消失 | 第29-31页 |
2.1.4 生态环境日渐衰落 | 第31-32页 |
2.2 喀什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动力因素分析 | 第32-38页 |
2.2.1 国家战略的政策推动 | 第32-33页 |
2.2.2 综合经济发展的迫切性 | 第33-36页 |
2.2.3 历史文化保护的需求 | 第36-37页 |
2.2.4 生态环境恶化的紧迫性 | 第37-38页 |
2.3 创意产业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关系 | 第38-46页 |
2.3.1 以文化遗产为分类起点的创意产业 | 第38-40页 |
2.3.2 创意产业对于喀什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优势 | 第40-42页 |
2.3.3 喀什发展创意产业的具体内容 | 第42-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创意产业导向下的喀什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分析及更新路径选择 | 第47-73页 |
3.1 喀什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征 | 第47-58页 |
3.1.1 以居住为主体的整体用地特征 | 第47-49页 |
3.1.2 以广场为中心的公共交往空间 | 第49-52页 |
3.1.3 以街巷为中心的产业发展空间 | 第52-57页 |
3.1.4 以民居为中心的手工艺制作空间 | 第57-58页 |
3.2 创意产业空间特征分析 | 第58-64页 |
3.2.1 用地功能的混合发展 | 第58-60页 |
3.2.2 产业空间的高度集聚 | 第60-62页 |
3.2.3 公共空间发展多样化 | 第62-63页 |
3.2.4 使用空间的中小型化 | 第63-64页 |
3.3 喀什历史街区空间更新的路径选择 | 第64-72页 |
3.3.1 以混合发展为目的的用地功能更新 | 第65页 |
3.3.2 以产业集聚为目的的街巷空间更新 | 第65-69页 |
3.3.3 以功能多样化为目的的公共空间更新 | 第69-71页 |
3.3.4 以使用功能复合为目的的居住空间更新 | 第71-7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创意产业导向下的喀什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更新策略 | 第73-96页 |
4.1 用地功能混合布局 | 第73-77页 |
4.1.1 居民意愿 | 第73-74页 |
4.1.2 用地功能调整 | 第74-77页 |
4.2 产业空间集聚度提升 | 第77-83页 |
4.2.1 加强产业的文化根植性 | 第77-79页 |
4.2.2 明确街区的功能定位 | 第79-80页 |
4.2.3 提升街区的产业集聚 | 第80-83页 |
4.3 公共空间使用功能多样化 | 第83-90页 |
4.3.1 广场空间的多样化设计 | 第83-86页 |
4.3.2 街巷空间的多样化设计 | 第86-89页 |
4.3.3 庭院空间公共属性的植入 | 第89-90页 |
4.4 民居空间的复合使用 | 第90-95页 |
4.4.1 民居原型的应用 | 第90-92页 |
4.4.2 立体空间的应用 | 第92-9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结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附录 | 第102-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