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6-18页 |
1.2 超细氢氧化铝的制备 | 第18-19页 |
1.3 超细氢氧化铝的表面改性 | 第19-21页 |
1.3.1 表面改性剂 | 第19-20页 |
1.3.2 改性方法 | 第20页 |
1.3.3 改性机理 | 第20-21页 |
1.3.4 改性效果表征 | 第2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4.1 氢氧化铝表面改性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4.2 BP神经网络对材料性能的预测 | 第23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案及测试方法 | 第26-34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液相法制备超细氢氧化铝实验 | 第26-28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26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26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2.4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2.3 超细氢氧化铝的表面改性实验 | 第28-34页 |
2.3.1 实验原料 | 第28-29页 |
2.3.2 实验设备 | 第29页 |
2.3.3 单一偶联剂改性方法 | 第29-30页 |
2.3.4 复配改性剂改性方法 | 第30-31页 |
2.3.5 表征方法 | 第31-34页 |
第三章 超细氢氧化铝的制备及其表面改性 | 第34-66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液相法制备超细氢氧化铝 | 第35-38页 |
3.2.1 反应温度对超细氢氧化铝微结构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2 老化时间对超细氢氧化铝微结构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3 pH值对超细氢氧化铝微结构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 单一偶联剂湿法改性超细氢氧化铝 | 第38-54页 |
3.3.1 硅烷KH-560 改性 | 第38-43页 |
3.3.2 钛酸酯JN-201 改性 | 第43-47页 |
3.3.3 铝酸酯DL-411 改性 | 第47-51页 |
3.3.4 KH-560、JN-201 以及DL-411 改性效果对比 | 第51-54页 |
3.4 复配改性剂改性超细氢氧化铝 | 第54-63页 |
3.4.1 改性条件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54-63页 |
3.4.2 复配改性剂改性效果与单一偶联剂改性效果比较 | 第63页 |
3.4.3 改性超细氢氧化铝粉体的SEM表征 | 第63页 |
3.5 小结 | 第63-66页 |
第四章 BP神经网络的理论与结构设计 | 第66-78页 |
4.1 引言 | 第66页 |
4.2 BP神经网络的研究现状 | 第66-67页 |
4.3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第67-68页 |
4.4 BP算法公式推导 | 第68-70页 |
4.5 BP神经网络的训练 | 第70-72页 |
4.6 BP神经网络结构的设计 | 第72-76页 |
4.6.1 网络层数的设计 | 第73页 |
4.6.2 输入层、输出层节点的设计 | 第73页 |
4.6.3 隐含层节点的设计 | 第73-74页 |
4.6.4 神经元激活函数的设计 | 第74-75页 |
4.6.5 网络权值和阈值的初始值设计 | 第75页 |
4.6.6 学习速率和动量因子的设计 | 第75-76页 |
4.7 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基于BP神经网络对超细氢氧化铝制备及其表面改性的预测 | 第78-90页 |
5.1 引言 | 第78页 |
5.2 制备工艺条件训练及预测结果 | 第78-80页 |
5.3 单一偶联剂改性训练及预测结果 | 第80-85页 |
5.4 复配改性剂训练及预测结果 | 第85-89页 |
5.5 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6.2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作者简介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