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MMI的大装置来访人员服务项目开发过程管理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2 本课题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1 国外大科学装置的服务管理情况 | 第15-16页 |
1.2.2 国内大科学装置的服务管理情况 | 第16-1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大科学装置来访人员服务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9-27页 |
2.1 来访人员服务管理现状 | 第19页 |
2.2 来访人员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2.2.1 现有数据利用率及共享程度不够 | 第19-20页 |
2.2.2 手工工作量多 | 第20页 |
2.3 大科学装置的管理信息化现状 | 第20-21页 |
2.3.1 大科学装置多部门联动的基础 | 第21页 |
2.3.2 具备较好的软件开发技术 | 第21页 |
2.4 高能所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1-24页 |
2.4.1 调查问卷 | 第21-22页 |
2.4.2 项目管理过程的问题分析 | 第22-24页 |
2.5 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和可行性 | 第24-27页 |
2.5.1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5.2 可行性 | 第25-27页 |
第3章 基于CMMI的软件开发项目管理方法 | 第27-45页 |
3.1 CMMI模型 | 第27-32页 |
3.1.1 CMMI简介 | 第27页 |
3.1.2 CMMI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第27-31页 |
3.1.3 CMMI在软件开发领域的作用 | 第31-32页 |
3.2 基于CMMI的软件开发项目管理方法概述 | 第32-33页 |
3.3 建立基于CMMI的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体系 | 第33-35页 |
3.3.1 建立相应的组织 | 第33页 |
3.3.2 建立过程资产 | 第33-34页 |
3.3.3 培训 | 第34-35页 |
3.4 CMMI模型中的过程域 | 第35-37页 |
3.4.1 过程域的构成 | 第35页 |
3.4.2 以需求管理过程域为例 | 第35-37页 |
3.5 来访人员服务项目的管理体系 | 第37-41页 |
3.6 项目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选择 | 第41-45页 |
3.6.1 W模型 | 第41-42页 |
3.6.2 快速原型化开发模型 | 第42页 |
3.6.3 增量模型 | 第42-44页 |
3.6.4 来访人员服务项目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 第44-45页 |
第4章 案例研究:来访人员服务项目开发过程管理 | 第45-73页 |
4.1 项目开发过程管理的总体思路 | 第45-46页 |
4.2 获取业务需求框架 | 第46-57页 |
4.2.1 项目的使用者 | 第46页 |
4.2.2 人员角色定义 | 第46页 |
4.2.3 本项目业务需求获取 | 第46-52页 |
4.2.4 QFD的基本理论 | 第52-54页 |
4.2.5 QFD在本项目需求分析中的应用 | 第54-57页 |
4.3 需求变更管理 | 第57-62页 |
4.3.1 本项目需求变更的基本原则 | 第58页 |
4.3.2 本项目的需求追踪实现方法 | 第58-61页 |
4.3.3 本项目的需求状态追踪总表 | 第61-62页 |
4.4 规模估计及进度管理 | 第62-66页 |
4.4.1 规模量估计 | 第62-63页 |
4.4.2 项目进度管理 | 第63-66页 |
4.5 系统功能测试方案设计 | 第66-69页 |
4.5.1 测试环境及工具 | 第66-67页 |
4.5.2 测试计划 | 第67-68页 |
4.5.3 测试用例 | 第68-69页 |
4.5.4 兼容性测试指标 | 第69页 |
4.6 项目管理实施整体效果的简要评价 | 第69-7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论文主要工作 | 第73页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