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烟台近代朝阳街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1章 绪论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1 论题缘起第13-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页
    1.2 研究综述第14-16页
        1.2.1 对烟台城市发展历史沿革的相关研究第14-15页
        1.2.2 对烟台近代历史建筑的研究第15-16页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第16-19页
        1.3.1 研究对象第16-18页
        1.3.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9-21页
        1.4.1 类型学第19-20页
        1.4.2 建筑形态学第20页
        1.4.3 城市多样性理论第20-21页
    1.5 研究框架、方法及创新点第21-25页
        1.5.1 研究框架第21-22页
        1.5.2 研究方法第22页
        1.5.3 研究创新点第22-25页
第2章 朝阳街历史街区形成与沿革研究第25-41页
    2.1 朝阳街历史街区形成背景第25-28页
        2.1.1 自然因素第25-26页
            2.1.1.1 地理位置第25-26页
            2.1.1.2 气候特征第26页
            2.1.1.3 地貌特征第26页
        2.1.2 城市发展的人口因素第26-28页
            2.1.2.1 开埠之前(1664 年——1850 年)第26-27页
            2.1.2.2 清末开埠之后(1860 年——1897 年)第27页
            2.1.2.3 20 世纪初期至民国时期(1901 年——1936 年)第27-28页
            2.1.2.4 日占时期(1938 年——1948 年)第28页
    2.2 朝阳街历史街区发展的政治及政策因素第28-33页
        2.2.1 清末时期——初步形成期第28-30页
        2.2.2 民国时期——持续建设期第30-31页
        2.2.3 日占时期——缓慢发展期第31-32页
        2.2.4 建国后——局部破坏向保护更新转变第32-33页
    2.3 朝阳街历史街区发展的文化因素第33-39页
        2.3.1 领事馆文化的诞生第33-34页
        2.3.2 商业文化的促进第34-35页
        2.3.3 教区文化的发展第35页
        2.3.4 街巷文化的形成第35-38页
        2.3.5 历史街区文化特征的演变第38-39页
    2.4 城市开埠对人的思维意识及行为的转变第39-41页
第3章 朝阳街历史街区现状调研第41-59页
    3.1 朝阳街历史街区现状调研第41-50页
        3.1.1 空间格局与现状分析第41-45页
        3.1.2 街区历史名胜与老字号分布第45-48页
        3.1.3 道路交通现状分析第48-50页
    3.2 街区建筑现状第50-55页
        3.2.1 建筑保存现状整体分析第50-51页
        3.2.2 建筑年代分析第51-52页
        3.2.3 建筑质量分析第52-54页
        3.2.4 建筑高度分析第54-55页
    3.3 朝阳街历史街区与建筑现状调查总结第55-59页
        3.3.1 建筑与环境现状第56-57页
            3.3.1.1 建筑构件年久失修第56页
            3.3.1.2 现状环境杂乱不堪第56页
            3.3.1.3 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第56-57页
        3.3.2 人居现状第57-59页
第4章 朝阳街历史街区建筑特征分析第59-91页
    4.1 烟台山—朝阳街历史街区建筑概述第59-68页
        4.1.1 领事馆建筑第59-61页
        4.1.2 洋行与银行等办公建筑第61-64页
        4.1.3 宗教建筑第64-65页
        4.1.4 邮局建筑第65-67页
        4.1.5 学校建筑第67-68页
    4.2 朝阳街历史街区建筑的风格分析第68-79页
        4.2.1 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第69-70页
        4.2.2 西方建筑风格的植入第70-77页
            4.2.2.1 外廊式建筑风格(1840 年前后——1890 年前后)第70-72页
            4.2.2.2 安妮女王时期风格(1890 年——1910 年左右)第72-74页
            4.2.2.3 折衷主义风格(1905 年——1930 年左右)第74-75页
            4.2.2.4 新古典主义风格(1905 年——1937 年左右)第75-77页
        4.2.3 现代建筑风格的渗透第77-79页
    4.3 朝阳街历史建筑的细部特征第79-86页
        4.3.1 外墙立面第79-80页
        4.3.2 门窗洞口第80-82页
        4.3.3 阳台第82-83页
        4.3.4 屋脊屋瓦第83-85页
        4.3.5 建筑通风口第85-86页
    4.4 朝阳街历史街区建筑的建造方式分析第86-89页
        4.4.1 建筑材料第86-88页
            4.4.1.1 砖第86-87页
            4.4.1.2 花岗岩第87-88页
            4.4.1.3 水刷石第88页
        4.4.2 建筑结构第88-89页
    4.5 朝阳街历史街区建筑的色彩特征第89-90页
    4.6 朝阳街历史街区建筑的演变的特征第90-91页
第5章 朝阳街历史街区遗留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研究第91-115页
    5.1 建筑的价值分析第91-92页
        5.1.1 历史价值第91-92页
        5.1.2 艺术价值第92页
        5.1.3 科技价值第92页
    5.2 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分析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模式第92-94页
        5.2.1 条分缕析——院落和建筑的分级与评价第93页
            5.2.1.1 院落的分级原则及评级第93页
            5.2.1.2 建筑的分类及评价第93页
        5.2.2 诘本究末——保护院落的建筑测绘与量化分析第93页
            5.2.2.1 建筑测绘的目的和内容第93页
            5.2.2.2 建筑特点量化分析第93页
        5.2.3 承前启后——宽窄巷子的建筑设计第93-94页
    5.3 朝阳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第94-101页
        5.3.1 历史街区的分级与评价第94-95页
        5.3.2 历史街区的保护——尊重历史街区的原有肌理第95-97页
            5.3.2.1 恢复传统商业步行街地位——增加艺术魅力第96页
            5.3.2.2 设置步行网络——城市历史重要元素重组的基础第96页
            5.3.2.3 重塑历史景观——再现重塑历史环境第96-97页
        5.3.3 开发深度旅游第97-99页
        5.3.4 历史街区的更新——逻辑蕴涵的统一第99-101页
            5.3.4.1 尊重原有的风格和体量第100页
            5.3.4.2 新旧建筑的过渡与衔接第100-101页
        5.3.5 改善基础设施第101页
    5.4 朝阳街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与更新策略第101-107页
        5.4.1 建筑的分级与评价第102-103页
        5.4.2 历史建筑保护和更新的主要措施第103-104页
        5.4.3 历史街区建筑维护与修缮具体方法第104-105页
            5.4.3.1 建筑材料第104页
            5.4.3.2 建筑结构第104-105页
            5.4.3.3 空间优化第105页
        5.4.4 历史街区建筑更新方法第105-106页
            5.4.4.1 内部更新外部完整保留第105-106页
            5.4.4.2 内部更新外部改建相结合第106页
        5.4.5 历史建筑在城市中的点式利用第106-107页
    5.5 朝阳街历史街区节点空间和重点建筑群详细设计构想第107-115页
        5.5.1 朝阳街南入口广场第107-108页
        5.5.2 开埠广场第108-110页
        5.5.3 洋行广场第110-112页
        5.5.4 客栈广场第112-115页
结语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第121-123页
致谢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岛市棚户区改造空间模式研究
下一篇:城市更新背景下老旧社区改造中居住环境质量提升的设计方法研究--以南宁路社区改造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