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红线划分的生态用水合理配置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生态红线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1.1 国外生态红线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2.1.2 国内生态红线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生态用水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2.1 国外生态用水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2 国内生态用水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 第17-27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7-20页 |
2.1.1 自然资源概况 | 第17-19页 |
2.1.1.1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2.1.1.2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2.1.1.3 气候特征 | 第18页 |
2.1.1.4 水文特征 | 第18页 |
2.1.1.5 土壤特征 | 第18-19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9-20页 |
2.1.2.1 人口概况 | 第19页 |
2.1.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9-20页 |
2.1.3 水资源概况 | 第20页 |
2.2 数据处理 | 第20-27页 |
2.2.1 遥感数据处理 | 第21-24页 |
2.2.2 气象数据处理 | 第24-26页 |
2.2.3 其他数据收集 | 第26-27页 |
第3章 生态红线的划分 | 第27-40页 |
3.1 生态红线概念、特征及管控要求 | 第27-28页 |
3.2 生态红线划分方法 | 第28页 |
3.2.1 生态红线划分原则 | 第28页 |
3.2.2 生态红线划分技术路线 | 第28页 |
3.3 生态红线划分 | 第28-36页 |
3.3.1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 | 第28-30页 |
3.3.2 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 | 第30-35页 |
3.3.3 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 第35-36页 |
3.4 生态红线划分结果 | 第36-39页 |
3.4.1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 | 第36-37页 |
3.4.2 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 | 第37页 |
3.4.3 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结果 | 第37-38页 |
3.4.4 综合生态红线区划定结果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生态用水研究 | 第40-47页 |
4.1 生态用水类型 | 第40页 |
4.2 生态用水核算 | 第40-45页 |
4.2.1 非冬季生态用水的核算 | 第40-44页 |
4.2.1.1 河流生态用水 | 第40-41页 |
4.2.1.2 植被生态用水 | 第41-43页 |
4.2.1.3 湿地生态用水 | 第43-44页 |
4.2.1.4 城市绿化与环境卫生生态用水 | 第44页 |
4.2.2 冬季生态用水核算 | 第44页 |
4.2.3 研究区生态用水量分析 | 第44-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基于生态红线划分的生态用水合理配置 | 第47-51页 |
5.1 研究区生态需水量预测与分析 | 第47-49页 |
5.1.1 河流生态需水量预测 | 第47页 |
5.1.2 植被生态需水量预测 | 第47-48页 |
5.1.3 湿地生态需水预测 | 第48页 |
5.1.4 城市绿化与环境卫生生态需水预测 | 第48-49页 |
5.1.5 冬季生态需水预测 | 第49页 |
5.2 生态需水量分析 | 第49页 |
5.3 基于生态红线划分的生态用水合理配置 | 第49-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52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