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中的长城隐喻对国家形象的塑造研究--以《长城,中国故事》为研究文本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1.2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 第12-17页 |
1.2.1 电视纪录片中国家形象的塑造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隐喻视角下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2.3 纪录片中隐喻运用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文本的选择与简介 | 第17-19页 |
1.3.1 选择文本的出发点 | 第17-18页 |
1.3.2 《长城:中国故事》文本介绍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1.4.1 隐喻理论及归类 | 第19-21页 |
1.4.2 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学研究 | 第21-22页 |
1.4.3 国家形象的内涵 | 第22-23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23-2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5.3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2 隐喻塑造国家形象的可行性及方式设计 | 第26-36页 |
2.1 隐喻塑造国家形象的可行性 | 第26-29页 |
2.1.1 文化认知因素 | 第26-27页 |
2.1.2 社会心理因素 | 第27-29页 |
2.2 隐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设计 | 第29-36页 |
2.2.1 概念隐喻方式 | 第29-31页 |
2.2.2 语篇隐喻方式 | 第31-33页 |
2.2.3 多模态隐喻方式 | 第33-36页 |
3 纪录片中的隐喻塑造国家形象的功能归类 | 第36-45页 |
3.1 隐喻塑造国家形象的解释功能 | 第36-39页 |
3.1.1 隐喻的解释性 | 第36-37页 |
3.1.2 凸显形象特征 | 第37-39页 |
3.2 隐喻塑造国家形象的移情功能 | 第39-42页 |
3.2.1 隐喻的移情性 | 第39-40页 |
3.2.2 引发情感共鸣 | 第40-42页 |
3.3 隐喻塑造国家形象的劝服功能 | 第42-45页 |
3.3.1 隐喻的劝服性 | 第42-43页 |
3.3.2 影响受众认知 | 第43-45页 |
4 《长城,中国故事》中的长城隐喻 | 第45-60页 |
4.1《长城,中国故事》中长城隐喻的表征识别 | 第45-53页 |
4.1.1 地理长城的隐喻表征 | 第46-48页 |
4.1.2 历史长城的隐喻表征 | 第48-51页 |
4.1.3 文化长城的隐喻表征 | 第51-53页 |
4.2 《长城,中国故事》中长城隐喻的使用 | 第53-56页 |
4.2.1 长城的系统隐喻 | 第53-54页 |
4.2.2 长城的次系统隐喻 | 第54-55页 |
4.2.3 长城的隐喻链 | 第55-56页 |
4.3《长城,中国故事》中长城隐喻的意义指向性 | 第56-60页 |
4.3.1 地理中国 | 第56-57页 |
4.3.2 历史中国 | 第57-58页 |
4.3.3 文化中国 | 第58-60页 |
5 电视纪录片中长城的隐喻叙事与国家形象的塑造 | 第60-65页 |
5.1 隐喻文本—国家形象的具象反映 | 第60-62页 |
5.2 隐喻运用—国家形象塑造的柔性策略 | 第62-65页 |
6 结语 | 第65-67页 |
6.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5-66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A | 第71-74页 |
附录B | 第74-75页 |
附录C | 第75-76页 |
附录D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