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引言 | 第9-10页 |
实验仪器与试药 | 第10-12页 |
1 仪器 | 第10-11页 |
2 试药 | 第11-12页 |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12-56页 |
第一章 双黄连即型凝胶的处方研究 | 第12-28页 |
1 温度敏感型高分子材料的胶凝性质研究 | 第12-18页 |
1.1 温敏型凝胶溶液的制备 | 第12页 |
1.2 粘度(η)、粘度突变温度(Tη)和胶凝温度(Tg)的测定 | 第12-13页 |
1.3 泊洛沙姆407(P407)的Tg | 第13页 |
1.4 泊洛沙姆188(P188)对Tg的影响 | 第13-14页 |
1.5 聚乙二醇(PEG 6000)对Tg的影响 | 第14-15页 |
1.6 PEG 6000、P188、P407合用的Tg | 第15-16页 |
1.7 其它高分子材料对胶凝性质的影响 | 第16-17页 |
1.8 小结 | 第17-18页 |
2 双黄连即型凝胶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18-28页 |
2.1 双黄连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18-19页 |
2.2 双黄连即型凝胶制备工艺的优选 | 第19-22页 |
2.3 双黄连即型凝胶处方优化 | 第22-24页 |
2.4 适宜pH范围的验证 | 第24-25页 |
2.5 小结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双黄连即型凝胶的体外释药性研究 | 第28-37页 |
1 样品的制备 | 第28页 |
2 含量测定方法 | 第28-30页 |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8页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28页 |
2.3 阴性对照液的制备 | 第28-29页 |
2.4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 | 第29页 |
2.5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9-30页 |
2.6 精密度试验 | 第30页 |
2.7 稳定性试验 | 第30页 |
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30页 |
3 体外释放试验 | 第30-32页 |
4 体外释药特征 | 第32-35页 |
4.1 释放曲线绘制 | 第32-33页 |
4.2 释放模型及释放机制拟合 | 第33-34页 |
4.3 相似因子拟合 | 第34-35页 |
5 小结和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双黄连即型凝胶的流变学性质研究 | 第37-44页 |
1 剪切速率扫描 | 第37-39页 |
2 频率扫描 | 第39-40页 |
3 程序升温、降温测试 | 第40-42页 |
4 快速升温、恒温测试 | 第42-43页 |
5 小结和讨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双黄连即型凝胶的含量测定研究 | 第44-52页 |
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 | 第44页 |
2 阴性对照试验 | 第44-45页 |
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5-46页 |
4 线性及范围 | 第46页 |
5 提取条件的选择 | 第46-47页 |
5.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46页 |
5.2 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46-47页 |
5.3 提取时间的选择 | 第47页 |
6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7-48页 |
7 精密度试验 | 第48页 |
8 稳定性试验 | 第48-49页 |
9 重复性试验 | 第49页 |
10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49-50页 |
11 样品测定 | 第50-51页 |
12 小结与讨论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双黄连即型凝胶的稳定性研究 | 第52-56页 |
1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2页 |
2 影响因素试验 | 第52-53页 |
2.1 低温试验 | 第52页 |
2.2 高温试验 | 第52-53页 |
2.3 强光照射试验 | 第53页 |
3 加速试验 | 第53-55页 |
4 初步稳定性试验 | 第55页 |
5 小结和讨论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综述 | 第60-67页 |
发表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