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民初人权理论的形成 | 第9-14页 |
一 人权理论形成的条件 | 第9-10页 |
二 民初人权理论形成过程 | 第10-14页 |
第二章 民初人权理论的内容 | 第14-31页 |
一 国权与民权关系 | 第14-16页 |
二 平等权理论 | 第16-18页 |
三 自由权理论 | 第18-21页 |
四 参政权理论 | 第21-24页 |
五 经济文化权利理论 | 第24-26页 |
六 妇女权利理论 | 第26-31页 |
(一)、妇女的受教育权 | 第27页 |
(二)、妇女经济独立权利 | 第27-29页 |
(三)、妇女财产继承权 | 第29-30页 |
(四)、妇女参政权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人权理论在制宪过程中的实践 | 第31-43页 |
一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 第31-34页 |
(一)、《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对“人民”权利的规定 | 第31-32页 |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附条件的普遍权利 | 第32-34页 |
二 北洋政府时期宪法中对人民权利的规定 | 第34-43页 |
(一)、《天坛宪法草案》——由国会限定“国民”权利 | 第34-36页 |
(二)、《进步党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梁启超后期民权思想的体现 | 第36-37页 |
(三)、《中华民国约法》——复辟背景下的人民权利规定 | 第37-39页 |
(四)、《五权宪法草案》——孙中山直接民权思想的体现 | 第39-40页 |
(五)、《中华民国宪法》——最完善的人民权利条文规定 | 第40-43页 |
第四章 人权理论的社会实践 | 第43-49页 |
一 以法令的形式保障宪法上确认的人民权利 | 第43-45页 |
二 民初人民权利的实践情况 | 第45-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