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2页 |
引言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第一章 金融控股公司 | 第14-22页 |
第一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含义和类别 | 第14-17页 |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含义 | 第14-15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类别 | 第15-17页 |
第二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优点和风险分析 | 第17-22页 |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优点 | 第17-18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分析 | 第18-22页 |
第二章 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制度 | 第22-32页 |
第一节 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国际趋势 | 第22-23页 |
一、由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过渡 | 第22页 |
二、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过渡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 | 第23-27页 |
一、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立法 | 第24-26页 |
二、英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立法 | 第26页 |
三、德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立法 | 第26-27页 |
四、日本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立法 | 第27页 |
第三节 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27-32页 |
一、促进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健全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 第28页 |
二、加强行业监管 | 第28页 |
三、确立主监管部门,建立“牵头监管”模式 | 第28-29页 |
四、强化行业监管机构职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跨行业监管当局间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 第29页 |
五、监管和自律并重 | 第29-30页 |
六、紧急情况下的安排 | 第30页 |
七、强化国际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跨国合作监管机制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及监管现状 | 第32-36页 |
第一节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我国现行金融监管法制的缺陷 | 第33-36页 |
一、金融法制架构中缺少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规范 | 第33-34页 |
二、现行金融法制中监管的漏洞使监督缺位且制度设计失灵 | 第34页 |
三、单一的“安全与稳定”的法理理念已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制度设计 | 第36-56页 |
第一节 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原则 | 第36-38页 |
一、依法监管原则 | 第36页 |
二、适度监管原则 | 第36-37页 |
三、持续和系统监管原则 | 第37页 |
四、效率原则 | 第37页 |
五、合作监管原则 | 第37-38页 |
六、外部监管与内部监管相结合的原则 | 第38页 |
第二节 金融控股公司地位的明确及监管主体的构建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加强功能性监管立法 | 第39-40页 |
第四节 建立健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监管制度 | 第40-44页 |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 | 第40-41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外部监管 | 第41-44页 |
第五节 对关联交易的监管 | 第44-49页 |
一、完善金融控股公司内控防火墙制度 | 第45-46页 |
二、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增加关联交易的透明度 | 第46-48页 |
三、完善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 | 第48-49页 |
第六节 对垄断(限制竞争)的监管 | 第49-53页 |
一、确定“主监管部门+反垄断执行机构”的联合规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 第49-50页 |
二、摒弃简单的结构主义,灵活运用“合理性规则” | 第50-51页 |
三、防止经济依赖状态滥用 | 第51页 |
四、控制金融企业结合,对金融企业并购进行规制 | 第51-52页 |
五、对其他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 | 第52-53页 |
第七节 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 第53-56页 |
尾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