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效生物膜与水生植物组合技术净化湖泊水体效果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我国水质污染现状 | 第13页 |
1.2 河湖水质污染治理技术 | 第13-17页 |
1.2.1 物理方法 | 第14页 |
1.2.2 化学修复 | 第14-15页 |
1.2.3 生物-生态修复 | 第15-17页 |
1.3 生物膜修复技术 | 第17页 |
1.4 碳素纤维 | 第17-18页 |
1.4.1 碳纤维材料 | 第17-18页 |
1.4.2 应用及发展 | 第18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组合塑料碳素纤维束生物膜的构建 | 第21-25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2.1 实验材料特性 | 第21-22页 |
2.2.2 实验水体状况 | 第22页 |
2.3 组合塑料碳素纤维束的制作及挂膜 | 第22-24页 |
2.3.1 实验材料处理及反应装置 | 第22-23页 |
2.3.2 挂膜方法 | 第23页 |
2.3.3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3页 |
2.3.4 实验结果 | 第23-24页 |
2.3.4.1 挂膜期间生物膜量变化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组合塑料碳素纤维净化特性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33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3.2.1 实验底泥 | 第25页 |
3.2.2 新型塑料碳素纤维 | 第25页 |
3.2.3 实验水体状况 | 第25-26页 |
3.2.4 实验装置与设计 | 第26页 |
3.3 实验结果与探讨 | 第26-32页 |
3.3.1 不同膜填充量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第26-29页 |
3.3.2 不同曝气量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第29-31页 |
3.3.3 不同CODCR浓度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 结论 | 第32-33页 |
第4章 水生植物种群组合的净化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9页 |
4.1 引言 | 第3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4.2.1 实验植物 | 第33-34页 |
4.2.2 实验水体 | 第34页 |
4.2.3 实验设计 | 第34-35页 |
4.3 实验结果与探讨 | 第35-38页 |
4.3.1 各处理组中植物生长状况 | 第35页 |
4.3.2 不同处理组对水体的TN的净化 | 第35-37页 |
4.3.3 不同处理组对水体的TP的净化 | 第37-38页 |
4.3.4 结果 | 第3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组合生物膜和水生植物组合技术的净化效果 | 第39-43页 |
5.1 引言 | 第39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5.2.1 实验水体 | 第39页 |
5.2.2 实验设计 | 第39-40页 |
5.3 实验结果与探讨 | 第40-41页 |
5.3.1 组合技术对总氮的去除特征 | 第40-41页 |
5.3.2 组合技术对总磷的去除特征 | 第4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6.1 结论 | 第43页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43页 |
6.3 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