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一、文化生态 | 第10-11页 |
二、羌族 | 第11页 |
第三节 研究地的选取 | 第11-1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五节 研究动向 | 第13-15页 |
一、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二、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羌族文化生态的元素及特点 | 第15-30页 |
第一节 羌族文化生态的要素 | 第15-20页 |
一、羌语 | 第15-16页 |
二、端公 | 第16页 |
三、多神崇拜 | 第16-17页 |
四、莎朗 | 第17页 |
五、羌笛 | 第17页 |
六、习俗 | 第17-18页 |
八、古迹 | 第18-19页 |
九、传说 | 第19页 |
十、经济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羌族文化生态的特点 | 第20-24页 |
一、民族特质 | 第21页 |
二、历史传承性 | 第21-22页 |
三、二重性 | 第22-23页 |
四、不可再生性 | 第23-24页 |
第三节 羌族文化生态特色的形成 | 第24-28页 |
一、文化生态特色的发现 | 第24-26页 |
二、羌族文化生态的形成 | 第26-28页 |
第四节 地震对文化生态的影响 | 第28-30页 |
一、地震对物质文化带来的影响 | 第28页 |
二、地震对非物质文化带来的影响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羌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发展的经验与问题 | 第30-44页 |
第一节 羌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发展的经验 | 第30-38页 |
一、积极应对现代化的冲击 | 第30-33页 |
二、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 第33-34页 |
三、注重活态保护 | 第34-35页 |
四、山地农业与旅游业相互促进 | 第35-36页 |
五、法制化 | 第36-37页 |
六、注重生态保护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文化生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44页 |
一、没有发挥人民的主体性 | 第38-39页 |
二、没有认识到传统价值观在文化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性 | 第39-40页 |
三、没有做到在实际生活中保护文化生态 | 第40-41页 |
四、文化产业化亟待进一步发展 | 第41-42页 |
五、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保护与发展文化生态的对策 | 第44-51页 |
第一节 羌族文化生态的发展原则 | 第44-46页 |
一、坚持就地、就近保护与发展羌族文化生态 | 第44页 |
二、坚持依靠羌族人民的主体作用发展羌族文化生态 | 第44-45页 |
三、坚持在活态传承中保护与发展羌族文化生态 | 第45页 |
四、坚持在可持续发展中保护与发展羌族文化生态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如何发展文化生态 | 第46-51页 |
一、重视文化生态的整体发展 | 第46-47页 |
二、应大力倡导文化自觉 | 第47-48页 |
三、重视文化的创新式保护 | 第48页 |
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机制和传承人才保障机制 | 第48-49页 |
五、重视文化的动态保护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