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8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银行体系稳定性概述 | 第10-16页 |
(一) 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二) 金融危机、银行业危机与银行体系稳定性 | 第11-14页 |
(三) 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三、论文主体框架和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一、宏观经济因素决定论 | 第18-19页 |
二、银行自身因素决定论 | 第19-20页 |
三、风险传染因素理论 | 第20-23页 |
第三章 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历史分析 | 第23-38页 |
一、美国两次金融危机 | 第23-30页 |
(一) 美国银行体制的特点 | 第23页 |
(二) 两次金融危机中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30页 |
二、1990 年代日本金融危机 | 第30-34页 |
(一) 日本银行体制的特点 | 第30-31页 |
(二) 日本金融危机中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4页 |
三、亚洲金融危机 | 第34-37页 |
(一) 东南亚国家银行体制的特点 | 第34页 |
(二) 亚洲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7页 |
四、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8-58页 |
一、我国现有银行体系的形成过程 | 第38-40页 |
(一) 1979-1984 市场化改革的起步阶段 | 第38-39页 |
(二) 1985-1997 市场化改革的探索阶段 | 第39页 |
(三) 1998-2006 市场化改革的深化阶段 | 第39-40页 |
(四) 2007 年至今开放环境下的中国银行体系 | 第40页 |
二、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的测算 | 第40-43页 |
(一) 银行体系稳定性水平的测算方法 | 第40-42页 |
(二)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水平的测算 | 第42-43页 |
三、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第43-47页 |
(一) 变量及数据的选取过程 | 第43-44页 |
(二) 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44页 |
(三) 计量分析的结果 | 第44-46页 |
(四) 实证分析的结论 | 第46-47页 |
四、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进一步探析 | 第47-58页 |
(一) 世界经济格局的转变影响未来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 | 第47-48页 |
(二)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不可忽视 | 第48-54页 |
(三) 外资流动加大银行业的运行风险 | 第54-56页 |
(四) 汇率波动制约我国银行体系稳定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维护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风险防范措施 | 第58-64页 |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 | 第58-59页 |
二、深化经济改革与发展,保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 第59-60页 |
三、推进银行体制改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 第60-62页 |
四、建立预警机制,防范风险因素的国际传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附录:各指标统计数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