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

空间财政问题研究--基于中国样本的经验分析与理论探索

摘要第2-5页
abstract第5-8页
1 导论第16-30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6-17页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7-19页
        1.2.1 跨辖区财政博弈的现实经济背景第17页
        1.2.2 财政资源空间配置的研究范式创新第17-18页
        1.2.3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第18页
        1.2.4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19-25页
        1.3.1 对空间财政现象的实证研究第19-23页
        1.3.2 对空间财政机制的理论研究第23-25页
    1.4 基本框架第25-28页
        1.4.1 逻辑层次第25-26页
        1.4.2 篇章结构第26-28页
    1.5 创新与不足第28-30页
        1.5.1 可能的创新点第28页
        1.5.2 不足之处第28-30页
2 空间财政的理论内涵、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式第30-56页
    2.1 空间财政的基本阐释第30-34页
        2.1.1 一般化定义第30-31页
        2.1.2 核心问题第31页
        2.1.3 组成部分第31页
        2.1.4 研究层次第31-32页
        2.1.5 构成要素第32-33页
        2.1.6 相关概念第33-34页
    2.2 空间财政的研究对象第34-39页
        2.2.1 经济学处理空间问题的渊源第34-36页
        2.2.2 抽象研究对象的界定第36-38页
        2.2.3 具体研究对象的归纳第38-39页
        2.2.4 广义和狭义之分第39页
    2.3 经典的地方财政理论研究范式第39-44页
        2.3.1 “以足投票”的空间迁移机制第40-42页
        2.3.2 财政外部性的理论分析第42-43页
        2.3.3 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的局限第43-44页
    2.4 基于空间经济学框架的范式创新第44-49页
        2.4.1 微观基础与分析框架第45-47页
        2.4.2 蒂布特假说的修正第47-48页
        2.4.3 存在空间交易成本的地方财政模型第48-49页
    2.5 空间财政的实证研究方法第49-56页
        2.5.1 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第50-53页
        2.5.2 数据处理与数值模拟技术第53-54页
        2.5.3 理论研究与实证方法的结合第54-56页
3 中国财政分权的多维测度与空间分异第56-73页
    3.1 空间财政研究的体制背景第56-60页
        3.1.1 分税制下的省际财政差异第57-59页
        3.1.2 理论适用性与现实独特性第59-60页
    3.2 中国财政分权的多维测度方法第60-64页
        3.2.1 多维测度的必要性第60页
        3.2.2 一般经验与不足第60-61页
        3.2.3 客观反映体制安排第61-62页
        3.2.4 有效估计偏好和效率第62-63页
        3.2.5 创新指标体系设计第63-64页
    3.3 中国财政分权的地域特征第64-68页
        3.3.1 单一分权特征第64-66页
        3.3.2 综合分权特征第66-68页
    3.4 省际财政分权的空间异质性分析第68-71页
        3.4.1 Moran’s指数与空间集聚第68-69页
        3.4.2 空间统计分析第69-71页
    3.5 小结第71-73页
4 地区间财力差异的空间结构与成因探析第73-95页
    4.1 空间财政研究的现实基础第73-74页
        4.1.1 一般财力的不均等性第73-74页
        4.1.2 局部财力差异的内生性第74页
    4.2 一般财力差异的空间分解第74-81页
        4.2.1 经验方法与研究思路第74-76页
        4.2.2 泰尔指数的定义第76-77页
        4.2.3 省际财力差异的基本特点第77-78页
        4.2.4 经济区域间财力差异的基本特点第78-79页
        4.2.5 基于两种权重的财力差异分解第79-80页
        4.2.6 对比分析第80-81页
    4.3 局部财力差异的空间内生性分析第81-90页
        4.3.1 基于流动性税源空间配置的视角第81-82页
        4.3.2 横向税收转移的测度第82-83页
        4.3.3 我国横向税收转移的四种情形第83-85页
        4.3.4 可能的“核心—边缘”结构第85-86页
        4.3.5 空间内生理论观点的阐释第86-90页
    4.4 基于空间滞后模型的内生性检验第90-93页
        4.4.1 基本模型第90-91页
        4.4.2 添加空间滞后项的内生模型第91-92页
        4.4.3 计量检验结果第92-93页
    4.5 小结第93-95页
5 空间经济机制下的财政介入与财政竞争第95-113页
    5.1 空间财政理论模型的构建第95-97页
        5.1.1 建模背景第95-96页
        5.1.2 设计思路第96-97页
    5.2 引入财政作用的核心—边缘模型第97-103页
        5.2.1 基本假设与补充假设第97-98页
        5.2.2 税收对短期消费行为的影响第98-100页
        5.2.3 补贴对生产行为的影响第100-101页
        5.2.4 财政政策对短期均衡的影响第101-103页
        5.2.5 长期均衡与市场作用力第103页
    5.3 引入辖区间财政竞争的扩展模型第103-111页
        5.3.1 财政博弈与非对称收益第104-105页
        5.3.2 税收竞争对贸易自由度的影响第105-107页
        5.3.3 地方性公共品溢出效应与门槛补贴第107-108页
        5.3.4 数值模拟与解析第108-111页
    5.4 小结第111-113页
6 非对称财政调控的稳定性与非均衡协调第113-137页
    6.1 非对称的财政调控机制第113-119页
        6.1.1 政策目标与调控对象第113-115页
        6.1.2 非对称性与财政差异第115-116页
        6.1.3 市场拥挤与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第116-117页
        6.1.4 税收、补贴对产业区位的影响第117-119页
    6.2 约束条件分析第119-122页
        6.2.1 效率约束第119-120页
        6.2.2 公平约束第120-121页
        6.2.3 幅度约束第121-122页
    6.3 财政调控的稳定性分析第122-127页
        6.3.1 稳定性的理论内涵第122-123页
        6.3.2 基于劳动力自由迁移的视角第123-125页
        6.3.3 基于跨辖区资本流动的视角第125-127页
    6.4 财政差异的非均衡协调第127-134页
        6.4.1 存在准聚集租金的财政差异第127-130页
        6.4.2 基于补偿准则的转移支付机制第130-133页
        6.4.3 辖区间财政合作的可能性第133-134页
    6.5 小结:变量影响及模型的适用性第134-137页
7 分区建制构想下的财政协同与公共规制第137-166页
    7.1 分区建制的基本构想第137-142页
        7.1.1 理论内涵第137-140页
        7.1.2 逻辑关系第140页
        7.1.3 框架层次第140-142页
    7.2 财政分区的动因与实践形式第142-147页
        7.2.1 存在相对比较优势的空间俱乐部第142-143页
        7.2.2 公共经济资源空间配置非均衡第143-144页
        7.2.3 我国财政分区的具体表现第144-147页
    7.3 财政协同的内在激励与路径选择第147-156页
        7.3.1 分权与分区之辨第147-148页
        7.3.2 考核激励下的市场合意第148-151页
        7.3.3 分区供给的财政政策整合第151-153页
        7.3.4 基于区域经济联系的财政合作第153-156页
    7.4 适度财政差异下的公共规制第156-166页
        7.4.1 对公共财政行为的规制第156-157页
        7.4.2 “适度”的均等化含义第157-158页
        7.4.3 差异控制与预算约束的硬化第158-161页
        7.4.4 对软预算约束的规范第161-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79页
后记第179-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商业银行信贷的奖惩系统研究
下一篇:某公司民航工程设计院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