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诱发泥石流的暴雨洪水特征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发展趋势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5-26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15-21页 |
2.1.1 吉林省区域概况 | 第15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5-16页 |
2.1.3 地质条件 | 第16-19页 |
2.1.4 气象水文条件 | 第19-21页 |
2.2 地质灾害现状 | 第21-24页 |
2.2.1 泥石流 | 第21-22页 |
2.2.2 崩塌 | 第22-23页 |
2.2.3 滑坡 | 第23-24页 |
2.2.4 地面塌陷 | 第24页 |
2.2.5 地裂缝 | 第24页 |
2.3 社会经济 | 第24-26页 |
第3章 研究区数据 | 第26-40页 |
3.1 数据资料 | 第26-30页 |
3.1.1 泥石流易发区 | 第26页 |
3.1.2 高程与坡度 | 第26-27页 |
3.1.3 土壤类型情况 | 第27-29页 |
3.1.4 土地利用 | 第29-30页 |
3.2 数据处理 | 第30-32页 |
3.2.1 投影坐标的选取 | 第30-31页 |
3.2.2 插值方法的选取 | 第31页 |
3.2.3 降雨数据的插值处理 | 第31-32页 |
3.3 定性指标的定量化方法 | 第32-37页 |
3.3.1 专家区间评分法 | 第32-34页 |
3.3.2 正态分布法 | 第34-35页 |
3.3.3 二元比较法 | 第35-37页 |
3.4 定性指标的量化处理 | 第37-40页 |
3.4.1 专家区间评分 | 第37-38页 |
3.4.2 区间评分的综合量化值 | 第38-40页 |
第4章 泥石流易发区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 第40-45页 |
4.1 地质地貌特征 | 第40-42页 |
4.1.1 易发区高程分布图 | 第41页 |
4.1.2 易发区坡度分布图 | 第41-42页 |
4.2 土壤类型特征 | 第42-43页 |
4.3 土地利用类型 | 第43-45页 |
第5章 泥石流易发区暴雨洪水特征分析 | 第45-55页 |
5.1 泥石流形成机理 | 第45-46页 |
5.2 聚类分析方法 | 第46-49页 |
5.2.1 自组织映射聚类法 | 第46-47页 |
5.2.2 基于灰色聚类的优选排序法 | 第47-49页 |
5.3 泥石流与降雨相关性分析 | 第49-55页 |
5.3.1 自组织映射聚类分析 | 第50页 |
5.3.2 基于灰色聚类的优选排序分析 | 第50-52页 |
5.3.3 聚类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第6章 吉林省泥石流灾害预警 | 第55-58页 |
6.1 泥石流易发区分布 | 第55-56页 |
6.2 暴雨洪水诱发泥石流预警 | 第56-58页 |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 第58-60页 |
7.1 结论 | 第58页 |
7.2 不足与建议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