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分析
前言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1 前言 | 第12页 |
1.2 梗死面积大小的决定因素及其病理生理学机制 | 第12-13页 |
1.2.1 缺血性损伤 | 第12-13页 |
1.2.2 再灌注性损伤 | 第13页 |
1.3 如何评估 AAR、梗死面积及存活心肌 | 第13-15页 |
1.3.1 血液生化标志物 | 第13-14页 |
1.3.2 影像学方法 | 第14页 |
1.3.3 其他方法 | 第14-15页 |
1.4 减少梗死面积的方法 | 第15-17页 |
1.4.1 机械性方法 | 第15-16页 |
1.4.2 药理学方法 | 第16-17页 |
1.5 小结 | 第17-18页 |
第2章 对象及方法 | 第18-21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2.2 数据的收集 | 第18-19页 |
2.3 相关定义及诊断标准 | 第19-20页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20-21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1-27页 |
3.1 三组患者入院临床资料比较 | 第21-22页 |
3.2 三组患者梗死部位及入院心功能比较 | 第22页 |
3.3 三组患者生命体征及辅助检查比较 | 第22-23页 |
3.4 三组患者冠脉造影情况比较 | 第23-24页 |
3.5 三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 第24-25页 |
3.6 三组患者预后比较 | 第25-27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7-3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4页 |
附表 | 第44-48页 |
附表 1 | 第44-45页 |
附表 2 | 第45-46页 |
附表 3 | 第46-47页 |
附表 4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