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导论 | 第11-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第11-14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2-14页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4-19页 |
1.2.1 主要框架与内容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1.2.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2. 文献述评、理论借鉴与实践启示 | 第19-36页 |
2.1 文献述评 | 第19-23页 |
2.1.1 国外研究述评 | 第19-21页 |
2.1.2 国内研究述评 | 第21-23页 |
2.2 理论借鉴 | 第23-30页 |
2.2.1 以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为代表的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3-24页 |
2.2.2 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4-27页 |
2.2.3 以莱斯特·M·萨拉蒙为代表的非营利组织理论 | 第27-30页 |
2.3 实践启示 | 第30-36页 |
2.3.1 芬兰早期儿童教育和看护体系 | 第31-33页 |
2.3.2 美国开端计划 | 第33-36页 |
3. 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制的理论基础 | 第36-44页 |
3.1 学前教育公共性的肇始 | 第36-39页 |
3.1.1 从人的公共性起源延拓学前教育的公共性 | 第36-37页 |
3.1.2 从社会式学前教育起源与发展追溯学前教育的公共性 | 第37-39页 |
3.2 学前教育公共性的内涵 | 第39-41页 |
3.2.1 作为学前教育活动的公共性内涵——普及 | 第39页 |
3.2.2 作为儿童权利的公共性内涵——均衡 | 第39-40页 |
3.2.3 作为社区公共领域的公共性内涵——参与 | 第40-41页 |
3.3 学前教育公共性的保障 | 第41-44页 |
3.3.1 倡导普及的学前公民教育,培养公共精神与公共理性 | 第41-42页 |
3.3.2 建构公共服务体制,提供保公平、质量均衡的学前教育服务 | 第42页 |
3.3.3 建构教育主导的儿童公共服务网络,完善儿童保护与发展功能 | 第42-44页 |
4. 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制的建构 | 第44-96页 |
4.1 社会基础 | 第45-51页 |
4.1.1 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 第45-46页 |
4.1.2 城市化进程中的学前教育发展 | 第46-51页 |
4.2 要素与特征 | 第51-69页 |
4.2.1 基本概念 | 第51-53页 |
4.2.2 立法保障 | 第53-55页 |
4.2.3 供给主体 | 第55-62页 |
4.2.4 基层组织 | 第62-64页 |
4.2.5 基本特征 | 第64-69页 |
4.3 实现机制 | 第69-96页 |
4.3.1 政府、社会、市场力量合理配置的供给机制 | 第69-77页 |
4.3.2 城乡一体、公民办一体的投入机制 | 第77-83页 |
4.3.3 管理服务一体的监管机制 | 第83-89页 |
4.3.4 基于教师资格证的一体化聘用机制 | 第89-92页 |
4.3.5 依托社区、深入家庭的综合保教服务网络 | 第92-96页 |
5. 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制创新案例 | 第96-128页 |
5.1 杭州市闻堰镇乡镇幼儿教育体系建构 | 第96-103页 |
5.1.1 背景与概况 | 第97-98页 |
5.1.2 乡镇幼儿教育体系的建构实践 | 第98-103页 |
5.1.3 小结 | 第103页 |
5.2 杭州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模式创新 | 第103-111页 |
5.2.1 背景与过程 | 第104-105页 |
5.2.2 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模式创新 | 第105-110页 |
5.2.3 小结 | 第110-111页 |
5.3 宁波市江北区普惠性多元供给模式创新 | 第111-118页 |
5.3.1 背景与概况 | 第111-112页 |
5.3.2 普惠性多元供给模式创新 | 第112-117页 |
5.3.3 小结 | 第117-118页 |
5.4 绍兴市幼儿园教师专项补助经费实践 | 第118-121页 |
5.4.1 背景与概况 | 第118-119页 |
5.4.2 幼儿园教师专项补助经费创新实践 | 第119-121页 |
5.4.3 小结 | 第121页 |
5.5 杭州市上城区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构建 | 第121-124页 |
5.5.1 背景与概况 | 第122页 |
5.5.2 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构建 | 第122-124页 |
5.5.3 小结 | 第124页 |
5.6 案例分析 | 第124-128页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28-13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28-129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129-13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3-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经历与研究成果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