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中国马尾松径向生长的影响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5-17页 |
| ·树木年轮学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 ·树木年轮学 | 第17页 |
| ·研究途径 | 第17-18页 |
| ·树木年轮研究过程 | 第18页 |
| ·气候分析 | 第18-19页 |
| ·影响径向生长的气候因子 | 第19-20页 |
| ·我国的树木年轮学研究 | 第20-21页 |
| ·树木年轮气候学发展方向 | 第21-22页 |
| ·研究目的和途径 | 第22-24页 |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和方法 | 第24-33页 |
|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 第24-27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7-29页 |
| ·树芯的采集和处理 | 第27-28页 |
| ·年表建立 | 第28页 |
| ·年表的主要统计特征量 | 第28-29页 |
| ·气候分析 | 第29页 |
| ·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第29-31页 |
| ·采样和处理 | 第29-30页 |
| ·生产力的估计 | 第30页 |
| ·气候数据的处理 | 第30-31页 |
| ·气候与生产力关系分析 | 第31页 |
| ·马尾松温度变化与生长的关系 | 第31-33页 |
| ·日值温度资料的处理 | 第31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不同地区马尾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第33-47页 |
| ·各地年表的统计特征 | 第33-36页 |
| ·各地年均温度和降水量与年轮宽度的关系 | 第36-38页 |
| ·各月平均温度与径向生长的关系 | 第38-39页 |
| ·各月降水与径向生长的关系 | 第39-40页 |
| ·干旱度指数PDSI 与径向生长的关系 | 第40-42页 |
| ·讨论 | 第42-45页 |
| ·各地年表的统计特征 | 第42-43页 |
| ·影响径向生长的气候因子 | 第43-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马尾松生产力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第47-59页 |
|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马尾松人工林概况 | 第47-48页 |
| ·结果分析 | 第48-55页 |
| ·树高与胸径的关系 | 第48-49页 |
| ·树芯的干湿长度比率 | 第49-50页 |
| ·鸡公山各样地年轮的统计特征 | 第50页 |
| ·生物量与生产力格局 | 第50-51页 |
| ·生产力对气候的响应 | 第51-55页 |
| ·讨论 | 第55-57页 |
| ·鸡公山马尾松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 第55-56页 |
| ·气候对生产力的影响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温度变化与马尾松生长的关系 | 第59-68页 |
| ·汉中马尾松人工林概况 | 第59-6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0-64页 |
| ·年表的统计特征 | 第60页 |
| ·汉中不同温度的持续时间和积温的年变化 | 第60-61页 |
| ·不同温度的起始时间与年表的关系 | 第61页 |
| ·不同温度的终日时间与年表的关系 | 第61-62页 |
| ·不同温度的持续时间与年表的关系 | 第62页 |
| ·生长期活动积温与年表的关系 | 第62-63页 |
| ·两种年表的对比 | 第63-64页 |
| ·敏感温度与年表关系的分析 | 第64页 |
| ·讨论 | 第64-66页 |
| ·不同温度的初日时间与生长的关系 | 第64-65页 |
| ·不同温度的终日时间与生长的关系 | 第65-66页 |
| ·不同温度的持续时间与生长的关系 | 第66页 |
| ·生长期活动积温与生长的关系 | 第66页 |
| ·小结 | 第66-68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1页 |
| ·总结 | 第68-69页 |
| ·展望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 在读期间参与的学术研究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