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历史介绍 | 第12-14页 |
·腐殖质的提取进展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富里酸、腐殖酸和胡敏素的提取和分析方法 | 第17-27页 |
·土壤、沉积物和太湖蓝藻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第17页 |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17页 |
·太湖表层沉积物的采集 | 第17页 |
·太湖蓝藻样品的采集 | 第17页 |
·北京鹫峰土壤、太湖沉积物和太湖蓝藻的基本测试 | 第17-18页 |
·元素分析 | 第17页 |
·含水率测试 | 第17-18页 |
·数据分析 | 第18页 |
·土壤、沉积物中富里酸、腐殖酸和胡敏素的提取 | 第18-21页 |
·富里酸的提取方法 | 第18-19页 |
·腐殖酸的提取方法 | 第19-20页 |
·胡敏素的提取方法 | 第20-21页 |
·太湖蓝藻中天然有机质的提取 | 第21-22页 |
·天然有机质表征方法 | 第22-27页 |
·元素分析 | 第22-23页 |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23-24页 |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第24-25页 |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25-26页 |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土壤、太湖沉积物和太湖蓝藻中富里酸、腐殖酸和胡敏素的表征 | 第27-45页 |
·土壤中富里酸、腐殖酸和胡敏素的表征分析 | 第27-34页 |
·元素分析 | 第27页 |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27-29页 |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第29-30页 |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30-32页 |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32-34页 |
·太湖沉积物中富里酸、腐殖酸和胡敏素的表征分析 | 第34-40页 |
·元素分析 | 第34页 |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34-35页 |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第35-36页 |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38页 |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38-40页 |
·太湖蓝藻中有机质的表征分析 | 第40-45页 |
·元素分析 | 第40页 |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40-41页 |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第41-42页 |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42-43页 |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土壤和沉积物富里酸和腐殖酸样品与IHSS标准富里酸和腐殖酸的比较 | 第45-60页 |
·富里酸的比较 | 第45-52页 |
·元素分析 | 第45页 |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45-46页 |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第46-48页 |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48-51页 |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51-52页 |
·腐殖酸的比较 | 第52-60页 |
·元素分析 | 第52-53页 |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53-54页 |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第54-56页 |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56-58页 |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土壤、沉积物和太湖蓝藻中有机质组分的结构特征比较 | 第60-77页 |
·土壤、沉积物中富里酸和蓝藻OM1的比较 | 第60-68页 |
·元素分析比较 | 第60-61页 |
·紫外-可见光谱比较 | 第61-63页 |
·三维荧光光谱比较 | 第63-64页 |
·傅里叶红外光谱比较 | 第64-66页 |
·核磁共振波谱比较 | 第66-68页 |
·土壤、沉积物中的腐殖酸和蓝藻中OM2的比较 | 第68-74页 |
·元素分析比较 | 第68页 |
·紫外-可见光谱比较 | 第68-69页 |
·三维荧光光谱比较 | 第69-71页 |
·傅里叶红外光谱比较 | 第71-72页 |
·核磁共振波谱比较 | 第72-74页 |
·土壤和沉积物中胡敏素的比较 | 第74-77页 |
·元素分析比较 | 第74页 |
·傅里叶红外光谱比较 | 第74-75页 |
·核磁共振波谱比较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80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土壤、沉积物及蓝藻类中有机质组分的结构性质特征 | 第77-78页 |
·土壤、沉积物中的富里酸和腐殖酸与IHSS富里酸和腐殖酸的比较 | 第78页 |
·不同来源的有机质的比较 | 第78-79页 |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