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框架和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创新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应用 | 第19-26页 |
2.1 小微企业的分类和小微信贷业务的内容 | 第19-20页 |
2.1.1 小微企业的分类 | 第19-20页 |
2.1.2 小微信贷业务的内容 | 第20页 |
2.2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内容及特征 | 第20-21页 |
2.2.1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内容 | 第20-21页 |
2.2.2 小微信贷风险特征 | 第21页 |
2.3 信贷风险防范的概念及方法 | 第21-22页 |
2.3.1 信贷风险防范的概念 | 第21-22页 |
2.3.2 信贷风险防范的方法 | 第22页 |
2.4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的基础理论及应用 | 第22-26页 |
2.4.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及应用 | 第22-23页 |
2.4.2 大数定律理论及应用 | 第23页 |
2.4.3 篮子理论及应用 | 第23页 |
2.4.4 配给理论及应用 | 第23-24页 |
2.4.5 博弈理论及应用 | 第24页 |
2.4.6 突变理论及应用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国内外银行业小微信贷业务风险防范的经验借鉴 | 第26-30页 |
3.1 美国富国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防范 | 第26页 |
3.1.1 富国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机构设置 | 第26页 |
3.1.2 富国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的风险防范措施 | 第26页 |
3.2 包商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防范 | 第26-28页 |
3.2.1 包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组织架构 | 第26-27页 |
3.2.2 包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相关信贷政策和风控工具 | 第27页 |
3.2.3 包商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的风控流程 | 第27-28页 |
3.3 民生银行的小微信贷业务风险防范 | 第28-29页 |
3.3.1 树立整体的小微信贷风险理念 | 第28页 |
3.3.2 小微企业信贷风控技术和方法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0-43页 |
4.1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方法 | 第30-31页 |
4.1.1 指标的选择 | 第30页 |
4.1.2 权重的确定 | 第30-31页 |
4.1.3 指标的处理 | 第31页 |
4.1.4 对定性评价和定量结论的使用 | 第31页 |
4.2 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1-43页 |
4.2.1 定性分析 | 第31-36页 |
4.2.2 指标选择 | 第36-39页 |
4.2.3 权重确定 | 第39-40页 |
4.2.4 模型构建 | 第40-43页 |
第五章 山东临淄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风险评价分析 | 第43-51页 |
5.1 小微贷款业务的现状 | 第43-45页 |
5.1.1 小微贷款业务的主要产品 | 第43页 |
5.1.2 小微信贷质量 | 第43-44页 |
5.1.3 小微信贷风险防范现状 | 第44-45页 |
5.2 评价指标的选定和实证 | 第45-49页 |
5.2.1 评价指标的选定 | 第45-46页 |
5.2.2 实证检验 | 第46-49页 |
5.3 评价结论 | 第49-51页 |
第六章 完善山东临淄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 第51-57页 |
6.1 加强技术手段的建设和创新 | 第51-52页 |
6.1.1 研发信用风险测量技术 | 第51-52页 |
6.1.2 小微企业数据库的建立 | 第52页 |
6.2 制定完善信贷指引和小微信贷审批流程 | 第52-54页 |
6.2.1 制定小微信贷制度和操作流程 | 第52-53页 |
6.2.2 建立专门的管理团队 | 第53页 |
6.2.3 对小微企业实现风险差别定价 | 第53-54页 |
6.3 合理优化风险控制制度 | 第54-55页 |
6.3.1 树立健康的信贷文化 | 第54页 |
6.3.2 强化小微企业信贷的全程风险防控 | 第54-55页 |
6.4 加强小微信贷从业人员培训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注释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附件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