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连轧粗轧宽度控制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热带连轧机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概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热带连轧机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热带连轧机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 | 第13-14页 |
1.2.3 粗轧机组布置形式的发展 | 第14-16页 |
1.3 粗轧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 | 第16-17页 |
1.4 热连轧宽度控制设备和技术 | 第17-23页 |
1.4.1 宽度控制设备 | 第18-19页 |
1.4.2 宽度控制技术 | 第19-20页 |
1.4.3 热连轧宽度控制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20-23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粗轧过程控制数学模型 | 第25-41页 |
2.1 温度计算模型 | 第25-32页 |
2.1.1 工作辊热传导模型 | 第25-27页 |
2.1.2 变形热模型 | 第27页 |
2.1.3 热辐射模型 | 第27-30页 |
2.1.4 除鳞模型 | 第30-31页 |
2.1.5 物理常数 | 第31-32页 |
2.2 轧制力模型 | 第32-34页 |
2.3 宽度计算模型 | 第34-37页 |
2.3.1 立辊轧制时带坯的宽展 | 第34-35页 |
2.3.2 平辊轧制时带坯的宽展 | 第35-37页 |
2.4 其他数学模型 | 第37-40页 |
2.4.1 前滑模型 | 第37页 |
2.4.2 立辊磨损模型 | 第37-38页 |
2.4.3 轧件尺寸的冷热转换 | 第38-39页 |
2.4.4 自学习模型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稳定段宽度控制研究 | 第41-55页 |
3.1 稳定段宽度偏差产生的原因 | 第41-42页 |
3.2 稳定段宽度的预设定 | 第42-48页 |
3.2.1 粗轧出口厚度与宽度的设定 | 第42-43页 |
3.2.2 压下量分配 | 第43-47页 |
3.2.3 辊缝设定 | 第47-48页 |
3.3 稳定段宽度控制的自动控制方法 | 第48-51页 |
3.3.1 轧制力反馈控制 | 第49-50页 |
3.3.2 宽度动态设定 | 第50-51页 |
3.4 稳定段宽度自学习 | 第51-53页 |
3.4.1 粗轧道次宽展量的自学习 | 第51-52页 |
3.4.2 精轧出口宽度的自学习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非稳定段宽度控制研究 | 第55-63页 |
4.1 非稳定段宽度产生偏差的原因 | 第55-56页 |
4.2 短行程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56-57页 |
4.3 短行程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57-58页 |
4.3.1 折线式短行程曲线 | 第57-58页 |
4.3.2 抛物线型短行程控制 | 第58页 |
4.4 三次多项式短行程控制曲线 | 第58-61页 |
4.5 三次多项式短行程控制曲线应用实例 | 第61-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宽度控制数学模型的应用 | 第63-71页 |
5.1 稳定段宽度控制数学模型的应用 | 第63-65页 |
5.2 非稳定段宽度控制数学模型的应用 | 第65-67页 |
5.3 总体宽度控制数学模型的应用 | 第67-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