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理论论文

含水软弱夹层非线性流变机理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作者简历第5-7页
摘要第7-11页
Abstract第11-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6页
    § 1.1 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第19-23页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第23-3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第32-36页
第二章 茅口组软弱夹层成因分析与基本物理特性第36-51页
    §2.1 引言第36-37页
    §2.2 峨眉山区二叠系软弱夹层成因分析第37-41页
    §2.3 茅口组软弱夹层基本物理特性试验第41-50页
    §2.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三章 茅口组软弱夹层抗剪强度特性的环剪试验研究第51-73页
    §3.1 引言第51页
    §3.2 茅口组软弱夹层的环剪试验第51-61页
    §3.3 不同含水率下软弱夹层环剪特性分析第61-69页
    §3.4 试验前后试样微观结构特征差异第69-72页
    §3.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四章 茅口组软弱夹层环剪蠕变特性的试验研究第73-97页
    §4.1 引言第73-74页
    §4.2 茅口组软弱夹层的环剪蠕变试验第74-80页
    §4.3 不同含水率下岩样环剪特性分析第80-92页
    §4.4 蠕变试验后试样环剪面微观结构特征分析第92-95页
    §4.5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五章 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损伤流变本构模型研究第97-133页
    §5.1 引言第97页
    §5.2 分数阶微积分基础第97-102页
    §5.3 流变元件组合模型第102-115页
    §5.4 饱水状态(23%)下茅口组软弱夹层的流变本构模型第115-122页
    §5.5 含水率损伤下夹层损伤流变本构模型的建立第122-131页
    §5.6 本章小结第131-133页
第六章 分数阶流变本构模型在FLAC~(3D)中的实现第133-153页
    §6.1 引言第133-134页
    §6.2 NMAP模型的二次开发差分形式第134-142页
    §6.3 FLAC~(3D)新本构模型程序开发流程第142-147页
    §6.4 DNMAP本构模型算例验证第147-152页
    §6.5 本章小结第152-153页
第七章 峨胜矿区“1270-1380m”变形体稳定性研究第153-176页
    §7.1 峨胜石灰石矿区概述第153-156页
    §7.2 “1270-1380m”平台变形体地质概况第156-162页
    §7.3 “1270-1380m”平台变形体稳定性分析第162-175页
    §7.4 本章小结第175-176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76-181页
    §8.1 结论第176-179页
    §8.2 展望第179-181页
致谢第181-183页
参考文献第183-198页
附图1第198页

论文共1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水北调工程复合土工膜老化特性及拉伸强度衰减规律研究
下一篇: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认知无线电系统安全态势评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