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剂型论文

姜黄素纳晶复方胶囊的制备及生物利用度考察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 姜黄素概况第12-14页
        1.1 姜黄素的理化性质第12页
        1.2 姜黄素的药理作用第12-13页
        1.3 姜黄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第13页
        1.4 含姜黄类药物的统计和提高姜黄素生物利用度的制剂方法第13-14页
    2 山楂的概况第14-15页
        2.1 山楂主要化学成分第14-15页
        2.2 山楂的药理作用第15页
    3 纳米结晶技术概述第15-17页
        3.1 难溶性药物的特点第16页
        3.2 通过制剂手段提高溶解度的方法第16页
        3.3 纳米结晶药物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机理第16页
        3.4 纳米结晶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第16-17页
    4 高血脂症概述第17-19页
        4.1 高血脂症的现状第17-18页
        4.2 西药对高血脂症的临床治疗第18页
        4.3 中药对高血脂症的临床治疗第18-19页
        4.4 复方制剂对高血脂症的治疗第19页
    5 立题依据第19-20页
第二章 复方姜黄素胶囊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第20-37页
    1 实验材料第20-21页
        1.1 药品与试剂第20页
        1.2 仪器第20-21页
    2 实验方法与结果第21-36页
        2.1 溶出方法的筛选第21-24页
            2.1.1 溶出介质的配制第21页
            2.1.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和吸收波长的确定第21-22页
            2.1.3 溶出介质的筛选第22-23页
            2.1.4 溶出转速的筛选第23-24页
            2.1.5 溶出介质体积的筛选第24页
            2.1.6 溶出度测定方法第24页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姜黄素胶囊体外溶出度方法学验证第24-29页
            2.2.1 色谱条件第24-25页
            2.2.2 溶液的配制第25页
            2.2.3 样品离心时间的考察第25-26页
            2.2.4 专属性实验第26-27页
            2.2.5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7页
            2.2.6 精密度试验第27-28页
            2.2.7 重复性实验第28页
            2.2.8 溶液稳定性试验第28页
            2.2.9 加样回收率实验第28-29页
            2.2.10 样品中姜黄素溶出度的测定方法第29页
        2.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姜黄素胶囊的含量第29-36页
            2.3.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姜黄素胶囊中姜黄素的含量第29-32页
            2.3.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姜黄素胶囊中绿原酸、牡荆素含量第32-36页
    3 结论与讨论第36页
    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姜黄素纳米结晶影响因素的考察第37-42页
    1 实验材料第37-38页
        1.1 药品与试剂第37页
        1.2 仪器第37-38页
    2 实验方法与结果第38-41页
        2.1 研磨液中P 188 用量的影响第38页
        2.2 研磨液中共聚维酮S 630 用量的影响第38页
        2.3 研磨液中交联聚维酮XL – 10 用量的影响第38-39页
        2.4 研磨液中CUR含量的影响第39页
        2.5 研磨球直径的影响第39-40页
        2.6 研磨球用量的影响第40页
        2.7 研磨时间的影响第40页
        2.8 研磨液体体积的影响第40页
        2.9 研磨转速的影响第40-41页
    3 结论与讨论第41页
    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姜黄素纳米结晶的特征测定第42-48页
    1 实验材料第42-43页
        1.1 药品与试剂第42页
        1.2 仪器第42-43页
    2 实验方法与结果第43-47页
        2.1 扫描电镜对姜黄素纳晶冻干粉表面形态分析第43页
        2.2 粒径测定第43-44页
        2.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第44页
        2.4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第44-46页
        2.5 拉曼光谱分析第46-47页
    3 结论与讨论第47页
    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五章 复方姜黄素胶囊处方工艺的优化及制备第48-55页
    1 实验材料第48-49页
        1.1 药品与试剂第48页
        1.2 仪器第48-49页
    2 实验方法与结果第49-54页
        2.1 复方姜黄素胶囊的制备方法第49页
        2.2 复方姜黄素胶囊制备流程第49页
        2.3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工艺第49-53页
            2.3.1 优化实验设计第49-50页
            2.3.2 回归模型拟合及预测第50-51页
            2.3.3 效应面优化及结果验证第51-52页
            2.3.4 最优处方与原料药及原辅料混合物溶出度比较第52-53页
        2.4 复方姜黄素胶囊的质量考察第53-54页
            2.4.1 水分第53页
            2.4.2 装量差异的检查第53页
            2.4.3 外观检查第53-54页
            2.4.4 含量测定第54页
    3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六章 复方姜黄素胶囊生物利用度初步考察第55-62页
    1 实验材料第55-56页
        1.1 药品与试剂第55页
        1.2 仪器第55页
        1.3 实验动物第55-56页
    2 方法第56-60页
        2.1 溶液的配制第56-57页
            2.1.1 姜黄素储备液的配制第56页
            2.1.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第56页
            2.1.3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第56页
            2.1.4 阴性溶液的配制第56页
            2.1.5 灌胃药液的配制第56-57页
        2.2 血浆样品处理第57页
        2.3 色谱条件第57页
        2.4 数据处理第57页
        2.5 方法学验证第57-60页
            2.5.1 系统适用性试验第57-58页
            2.5.2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8页
            2.5.3 回收率试验第58-59页
            2.5.4 精密度试验第59页
            2.5.5 样品稳定性试验第59-60页
    3 药代动力学考察第60-61页
    4 结论与讨论第61页
    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全文总结第62-63页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位阻非膦钯配合物催化合成含噻吩类及芳胺类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
下一篇:丹参酮ⅡA/纳米银复合物凝胶的制备及其用于中耳炎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