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县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关系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3.1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 | 第10-12页 |
1.3.2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 | 第12页 |
1.3.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方法及问题 | 第15-16页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页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16-19页 |
2.研究区概况 | 第19-24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2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9-20页 |
2.1.3 气象条件 | 第20-21页 |
2.1.4 土壤 | 第21-22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24页 |
3.淳化县水资源分析 | 第24-32页 |
3.1 水资源分区 | 第24-26页 |
3.1.1 分区目的 | 第24页 |
3.1.2 分区方法 | 第24页 |
3.1.3 分区结果 | 第24-26页 |
3.2 降水与蒸发 | 第26-27页 |
3.2.1 降水 | 第26-27页 |
3.2.2 蒸发 | 第27页 |
3.3 地表水资源 | 第27-28页 |
3.3.1 自产径流量 | 第27页 |
3.3.2 入境水量与过境水量 | 第27-28页 |
3.4 地下水资源 | 第28-29页 |
3.5 水资源总量 | 第29页 |
3.6 水资源可利用量 | 第29-32页 |
3.6.1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 第29-30页 |
3.6.2 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 第30-31页 |
3.6.3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 第31-32页 |
4.淳化县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第32-38页 |
4.1 现状需水量分析 | 第32-34页 |
4.2 现状供水量分析 | 第34-36页 |
4.2.1 地表水源工程 | 第34页 |
4.2.2 地下水源工程 | 第34-35页 |
4.2.3 其他水源工程 | 第35页 |
4.2.4 淳化县各水资源分区现状供水量 | 第35页 |
4.2.5 现状条件下的可供水量 | 第35-36页 |
4.3 现状总用水量 | 第36页 |
4.4 水资源供需现状 | 第36-38页 |
5.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8-47页 |
5.1 建模目的 | 第38页 |
5.2 确定模型边界 | 第38页 |
5.3 模型中变量介绍 | 第38页 |
5.4 系统分析 | 第38-42页 |
5.4.1 水资源子系统分析 | 第39-40页 |
5.4.2 社会子系统分析 | 第40页 |
5.4.3 经济子系统分析 | 第40-41页 |
5.4.4 生态子系统分析 | 第41-42页 |
5.5 SD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5.5.1 系统流图绘制 | 第42-44页 |
5.5.2 模型中变量的确定 | 第44页 |
5.5.3 模型结构分析 | 第44页 |
5.6 SD模型的真实性检验 | 第44-47页 |
6.淳化县水资源承载能力SD模型的模拟结果 | 第47-83页 |
6.1 决策变量的选取 | 第47页 |
6.2 多种不同方案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47-80页 |
6.2.1 现状发展型方案 | 第47-55页 |
6.2.2 经济发展型方案 | 第55-63页 |
6.2.3 资源环境保护型方案 | 第63-72页 |
6.2.4 综合发展型方案 | 第72-80页 |
6.3 方案优选与分析 | 第80-83页 |
7.结论与建议 | 第83-85页 |
7.1 结论 | 第83页 |
7.2 建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98页 |
一、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8页 |
二、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8页 |
三、在校期间获奖情况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