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5页 |
第一节“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 第7-9页 |
第二节“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一、刘勰“知音”论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 第9-11页 |
二、“暗隐的读者”理论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 第11-15页 |
第一章“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 | 第15-25页 |
第一节 刘勰“知音”论 | 第15-20页 |
第二节 伊瑟尔“暗隐的读者”理论 | 第20-25页 |
第二章“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异同研究 | 第25-45页 |
第一节“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相通之处 | 第25-34页 |
一、文本的开放性特征 | 第25-29页 |
二、读者的主体性特征 | 第29-31页 |
三、文本与读者的对话特征 | 第31-34页 |
第二节“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的不同之处 | 第34-45页 |
一、读者接受方式方法之异:“玩绎”与“审美” | 第35-38页 |
二、文本意义生成范围之异:圆周式“见异”与散点式“填补空白” | 第38-41页 |
三、读者的审美经验之异:文学素养与期待视野 | 第41-45页 |
第三章“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差异原因研究 | 第45-54页 |
第一节 思维方式差异 | 第45-48页 |
第二节 宇宙观差异 | 第48-51页 |
第三节 本位论差异 | 第51-54页 |
第四章“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比较研究的意义 | 第54-58页 |
第一节“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构建中西读者理论平等对话的基础 | 第54-55页 |
第二节“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促进中西理论的互补性发展 | 第55-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