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关于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机制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2 关于微信公众平台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 | 第15-16页 |
1.3.3 关于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管理的应用研究 | 第16-17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1.4.1 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17-18页 |
1.4.2 5W理论 | 第18-2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媒介分析—微信公众平台 | 第21-33页 |
2.1 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模式 | 第22-23页 |
2.2 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 | 第23-26页 |
2.2.1 信息推送与分享功能 | 第23页 |
2.2.2 互动咨询功能 | 第23-24页 |
2.2.3 数据分析功能 | 第24-26页 |
2.2.4 其他功能 | 第26页 |
2.3 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 | 第26-28页 |
2.3.1 开启移动语音时代 | 第26-27页 |
2.3.2 用户信息选择的主动性 | 第27页 |
2.3.3 用户偏好私密性与安全性 | 第27-28页 |
2.4 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衡量指标 | 第28-33页 |
2.4.1 信息的图文转化率和信息送达率 | 第28-29页 |
2.4.2 微信传播指数(WCI) | 第29-30页 |
2.4.3 信息的传播力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受众分析—大学生微信公众平台使用状况调查 | 第33-43页 |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33-34页 |
3.2 公众号关注情况 | 第34-36页 |
3.2.1 公众号关注和浏览的数量 | 第34-35页 |
3.2.2 校方公众号关注比例和途径 | 第35-36页 |
3.3 关注内容和动机 | 第36-37页 |
3.4 阅读情况 | 第37-38页 |
3.4.1 阅读时间和阅读方式 | 第37页 |
3.4.2 阅读深度 | 第37-38页 |
3.5 传播方式和效果 | 第38-40页 |
3.6 小结 | 第40-43页 |
3.6.1 大学生受众具有特殊性 | 第40页 |
3.6.2 大学生微信号使用具有规律性 | 第40-43页 |
第四章 运营分析—高校官方账号运营情况 | 第43-51页 |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43-44页 |
4.2 用户分析 | 第44-46页 |
4.2.1 用户增长集中在新生季和大型活动期 | 第44-45页 |
4.2.2 取消关注人数在毕业季达到顶峰,但比例在不断下降 | 第45-46页 |
4.3 图文推送分析 | 第46-49页 |
4.3.1 校园原创内容吸引力最强 | 第46-47页 |
4.3.2 信息推送以日常信息为基础,大型事件成爆点 | 第47-48页 |
4.3.3 每日信息推送时间与阅读量相关性小 | 第48-49页 |
4.4 互动分析 | 第49-50页 |
4.5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高校微信公众账号运营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 第51-57页 |
5.1 高校微信公众账号运营存在的问题 | 第51-52页 |
5.1.1 高校公众号跟风注册,定位混乱 | 第51页 |
5.1.2 高校公众号推送内容缺乏特色 | 第51-52页 |
5.1.3 高校公众号传播形式单一化 | 第52页 |
5.1.4 高校公众号缺乏良好的互动机制 | 第52页 |
5.1.5 高校公众号运营主体缺乏专业队伍 | 第52页 |
5.2 高校微信公众账号运营策略 | 第52-57页 |
5.2.1 深挖用户需求,明确公众号定位 | 第52-53页 |
5.2.2 推送具有实用性、原创性的内容 | 第53-54页 |
5.2.3 创新传播形式,加强用户互动 | 第54-55页 |
5.2.4 发展微信运营专业队伍 | 第55-56页 |
5.2.5 构建评估体系,利用反馈数据调整运营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