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瓦斯与煤自燃共同致灾机理 | 第10-13页 |
1.2.2 瓦斯对煤自燃影响实验 | 第13页 |
1.2.3 高瓦斯条件下瓦斯与煤自燃数值模拟 | 第13-15页 |
1.2.4 瓦斯与煤自燃协同防控技术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一体式煤自燃性测试实验装置构建 | 第18-26页 |
2.1 实验装置工作原理及设计原则 | 第18-23页 |
2.1.1 工作原理 | 第18页 |
2.1.2 设计原则 | 第18-19页 |
2.1.3 实验装置设计 | 第19-23页 |
2.2 温控性能测试及调试 | 第23-25页 |
2.2.1 温度测点布置 | 第23-24页 |
2.2.2 温控测温元件位置优选 | 第24页 |
2.2.3 升温速率优选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瓦斯异常区煤样自燃特性及指标气体研究 | 第26-36页 |
3.1 不同粒度下的程序升温实验 | 第26-31页 |
3.1.1 实验条件 | 第26页 |
3.1.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6-31页 |
3.2 瓦斯对煤自燃特性影响实验 | 第31-35页 |
3.2.1 实验条件 | 第32页 |
3.2.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2-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瓦斯异常区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 | 第36-43页 |
4.1 鲍店矿 73_上09 工作面现场观测 | 第36-37页 |
4.1.1 现场观测参数及仪器仪表 | 第36页 |
4.1.2 现场测点布置 | 第36-37页 |
4.2 现场观测结果及分析 | 第37-40页 |
4.2.1 工作面推进情况 | 第37页 |
4.2.2 采空区浮煤分布 | 第37-38页 |
4.2.3 氧浓度分布 | 第38-39页 |
4.2.4 漏风强度分布 | 第39-40页 |
4.3 鲍店矿瓦斯异常区采空区自燃“三带” | 第40-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5 瓦斯异常区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数值模拟研究 | 第43-50页 |
5.1 鲍店矿瓦斯异常区概况 | 第43-44页 |
5.2 采空区气体渗流及扩散数学模型 | 第44-45页 |
5.2.1 采空区气体渗流控制方程 | 第44-45页 |
5.2.2 采空区氧浓度场数学模型 | 第45页 |
5.3 采空区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45-46页 |
5.3.1 采空区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5.3.2 采空区计算模型的网格划分 | 第46页 |
5.3.3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46页 |
5.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5.4.1 工作面风速对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的影响 | 第46-47页 |
5.4.2 隅角瓦斯治理措施对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的影响 | 第47-4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6 瓦斯异常区煤自燃防控措施 | 第50-55页 |
6.1 73_上09 工作面采空区煤自燃防控措施 | 第50-54页 |
6.1.1 粉煤灰灌浆措施 | 第50-52页 |
6.1.2 无机固化膨胀充填措施 | 第52-53页 |
6.1.3 胶体阻化防灭火措施 | 第53-54页 |
6.2 煤自燃防控效果分析 | 第5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7.1 结论 | 第55-56页 |
7.2 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