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岭矿区矿渣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启动机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9页 |
1.2.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2 研究的主要任务及内容 | 第9页 |
1.3 泥石流的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3.1 泥石流及其特征 | 第9-10页 |
1.3.2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 第10-11页 |
1.3.3 泥石流的特点及分类 | 第11页 |
1.3.4 泥石流发育特征(规律)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5 国内外泥石流研究现况评述 | 第12-13页 |
1.4 矿山地质灾害与矿渣泥石流 | 第13-15页 |
1.4.1 矿渣泥石流 | 第13-14页 |
1.4.2 矿渣泥石流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 数值模拟与PFC方法简介 | 第15-18页 |
1.5.1 连续介质法 | 第15页 |
1.5.2 离散元法 | 第15-16页 |
1.5.3 PFC方法简介 | 第16-18页 |
2 研究区(矿区)概况 | 第18-26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8-19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2.1.2 地貌 | 第18-19页 |
2.2 气象水文条件 | 第19-21页 |
2.2.1 气象 | 第19-21页 |
2.2.2 水文 | 第21页 |
2.3 地质环境 | 第21-23页 |
2.3.1 地质岩性 | 第21-22页 |
2.3.2 地质构造 | 第22-23页 |
2.4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3-26页 |
3 矿渣泥石流发育规律特征 | 第26-34页 |
3.1 矿渣泥石流的特点 | 第26-30页 |
3.1.1 物源(渣堆) | 第26-27页 |
3.1.2 渣堆的发育规律 | 第27-29页 |
3.1.3 渣堆地层的发育特征 | 第29-30页 |
3.2 渣堆的颗粒级配特征 | 第30-31页 |
3.3 区内矿渣泥石流为典型的水石流 | 第31-32页 |
3.4 区内矿渣泥石流的发育特点分析及总结 | 第32-34页 |
4 渣堆的骨架结构及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34-42页 |
4.1 骨架结构与渗透系数的关系 | 第34-35页 |
4.2 渣堆在天然状态下的稳定性 | 第35页 |
4.3 渣堆数值模型 | 第35-38页 |
4.4 渣堆颗粒的骨架结构 | 第38-42页 |
4.4.1 土骨架 | 第38页 |
4.4.2 渣堆颗粒的骨架结构 | 第38-42页 |
5 矿渣泥石流的启动机理分析 | 第42-60页 |
5.1 渣堆启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5页 |
5.1.1 矿渣泥石流启动及易发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3页 |
5.1.2 物源特征对渣堆启动的影响分析 | 第43-44页 |
5.1.3 坡度对渣堆启动影响分析 | 第44页 |
5.1.4 降雨入渗对渣堆启动影响分析 | 第44-45页 |
5.2 典型渣堆实例的启动数值模拟及分析 | 第45-58页 |
5.2.1 渣堆模型的模拟原理 | 第46-47页 |
5.2.2 渣堆边坡的简化 | 第47-48页 |
5.2.3 渣堆启动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5.2.4 渣堆数值模型在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启动 | 第49-57页 |
5.2.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5.3 渣堆启动数值模拟的验证分析 | 第58-6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主要结论及认识 | 第60页 |
6.2 展望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