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2-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0-21页 |
1.3 论文的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3.1 论文的写作思路 | 第21-22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第2章 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24-38页 |
2.1 商业银行效率 | 第24-27页 |
2.1.1 效率的概念 | 第24页 |
2.1.2 商业银行效率的内涵 | 第24-25页 |
2.1.3 商业银行效率相关理论 | 第25-27页 |
2.2 商业银行效率评价方法 | 第27-29页 |
2.2.1 传统评价方法 | 第27-28页 |
2.2.2 前沿分析法 | 第28-29页 |
2.3 数据包络分析概述 | 第29-37页 |
2.3.1 CCR模型与技术效率 | 第29-31页 |
2.3.2 BCC模型与纯技术效率 | 第31-33页 |
2.3.3 网络DEA模型及其新进展 | 第33-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基于两阶段DEA的商业银行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 第38-55页 |
3.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及界定 | 第38-40页 |
3.1.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38-39页 |
3.1.2 指标体系的界定方法 | 第39-40页 |
3.2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资产业务”模型及相关指标 | 第40-42页 |
3.2.1 商业银行负债与资产业务 | 第40-41页 |
3.2.2 商业银行共享投入指标 | 第41页 |
3.2.3 商业银行自由产出指标 | 第41-42页 |
3.3 基于两阶段DEA的静态效率测算模型构建与求解 | 第42-50页 |
3.3.1 业务模型的建立与指标选择 | 第42-43页 |
3.3.2 两阶段DEA-CCR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第43-48页 |
3.3.3 两阶段DEA-BCC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第48-50页 |
3.4 基于两阶段DEA的动态效率模型构建与求解 | 第50-54页 |
3.4.1 Malmquist指数 | 第50-52页 |
3.4.2 Malmquist指数的分解及几何意义 | 第52-53页 |
3.4.3 Malmquist指数模型的DEA测算 | 第53-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基于两阶段DEA的商业银行效率评价分析 | 第55-71页 |
4.1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第55-56页 |
4.2 基于两阶段DEA模型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效率静态评价 | 第56-62页 |
4.2.1 两阶段DEA模型与单阶段DEA模型测算结果比较 | 第56-60页 |
4.2.2 两阶段网络DEA模型效率测算结果横向比较 | 第60-62页 |
4.3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效率动态评价 | 第62-70页 |
4.3.1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动态效率实证分析 | 第62-66页 |
4.3.2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技术效率变化及其分解 | 第66-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效率提升的相关对策建议 | 第71-75页 |
5.1 扩大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 | 第71页 |
5.2 进一步深化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业改革 | 第71-72页 |
5.3 加快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 | 第72页 |
5.4 加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成本管理 | 第72-73页 |
5.5 提高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贷款质量 | 第73页 |
5.6 加大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应用 | 第73-7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附录 | 第86-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