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通信侦察技术的概念 | 第11-12页 |
1.2.1 通信对抗的含义 | 第11-12页 |
1.2.2 通信侦察的含义 | 第12页 |
1.3 盲源分离技术简介 | 第12-13页 |
1.4 通信混合信号盲分离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2章 混合信号多通道盲源分离的理论基础 | 第17-34页 |
2.1 瞬时线性混合系统模型 | 第17-19页 |
2.2 信号预处理 | 第19-20页 |
2.2.1 混合信号中心化 | 第19页 |
2.2.2 混合信号白化 | 第19-20页 |
2.3 基于盖尔圆理论的信源个数估计方法 | 第20-24页 |
2.4 独立性准则 | 第24-27页 |
2.4.1 非高斯最大化准则 | 第24-25页 |
2.4.2 信息最大化准则 | 第25-26页 |
2.4.3 联合对角化准则 | 第26-27页 |
2.5 主要分离方法 | 第27-32页 |
2.5.1 联合对角化算法(JADE) | 第27-30页 |
2.5.2 信息最大化算法(Infomax) | 第30-31页 |
2.5.3 等变自适应分解算法(EASI) | 第31-32页 |
2.6 盲源分离性能评价指标 | 第32-3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同频侦察信号的盲源分离技术研究 | 第34-49页 |
3.1 概述 | 第34页 |
3.2 确定正弦信号的盲源分离 | 第34-38页 |
3.2.1 峭度和独立性 | 第34-36页 |
3.2.2 时间平均峭度(TAFC) | 第36-38页 |
3.3 基于NI PXI通信侦察接收平台设计和开发 | 第38-39页 |
3.3.1 基于NI PXI的盲分离硬件接收平台 | 第38页 |
3.3.2 基于NI PXI的盲分离软件接收平台 | 第38-39页 |
3.4 盲源分离试验仿真 | 第39-48页 |
3.4.1 盲源分离原理性试验仿真 | 第40-42页 |
3.4.2 信号源载频间隔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42-45页 |
3.4.3 信噪比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4 取样时间长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基于负熵的FastICA改进算法研究 | 第49-58页 |
4.1 概述 | 第49页 |
4.2 改进的基于负熵的FastICA算法 | 第49-53页 |
4.2.1 基于负熵的FastICA算法 | 第49-52页 |
4.2.2 降低FastICA的初值敏感度 | 第52-53页 |
4.2.3 提高FastICA的迭代速度 | 第53页 |
4.3 改进算法的计算机仿真及性能分析 | 第53-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基于时频矩阵的跳频网台盲源分离方法研究 | 第58-70页 |
5.1 概述 | 第58页 |
5.2 跳频通信侦察数字化信道接收系统 | 第58-59页 |
5.3 基于平滑伪魏格纳维尔分布(SPWVD)的时频分布矩阵 | 第59-60页 |
5.4 基于时频矩阵的非正交联合对角化和非对角化盲源分离 | 第60-66页 |
5.4.1 时频点的选择 | 第60-62页 |
5.4.2 代价函数 | 第62-64页 |
5.4.3 优化算法 | 第64-65页 |
5.4.4 分离步骤 | 第65-66页 |
5.5 试验仿真 | 第66-6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