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明法科考试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 | 第7-8页 |
二、当前研究现状概述 | 第8-9页 |
三、本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第一章 明法科考试制度在唐代的确立 | 第11-25页 |
一、唐代以前无明法科考试辨 | 第11-15页 |
(一) 汉代明法科相关问题辨证 | 第11-12页 |
(二) 隋代有无明法科考辨 | 第12-15页 |
二、唐代明法科考试制度的确立 | 第15-20页 |
(一) 武德年间有无明法科考试的问题 | 第15-17页 |
(二) 唐代明法科考试制度的确立时间 | 第17-20页 |
三、明法科考试确立于唐的原因分析 | 第20-24页 |
(一) 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发展 | 第20-21页 |
(二) 得益于统治者对法律官员选拔的重视 | 第21页 |
(三) 得益于律学教育的高度发达 | 第21-23页 |
(四) 得益于贞观立法的辉煌成就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唐代明法科考试制度诸问题探讨 | 第25-40页 |
一、唐代明法科考试的考生来源 | 第25-28页 |
(一) 国子监中的律学生徒 | 第25页 |
(二) 来自乡贡的明法科考生 | 第25-28页 |
二、考前的相关程序及活动 | 第28-31页 |
(一) 报道与接受审查 | 第29页 |
(二) 结款通保 | 第29-30页 |
(三) 朝见天子 | 第30页 |
(四) 见四方馆舍人 | 第30页 |
(五) 拜谒先师 | 第30-31页 |
三、唐代明法科考试的主考机关 | 第31-32页 |
四、唐代明法科考试的时间 | 第32-33页 |
五、唐代明法科考试的内容 | 第33-37页 |
六、唐代明法科考试的防作弊措施 | 第37-38页 |
七、关于殿试的问题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唐代明法科考试制度的评价 | 第40-55页 |
一、唐代明法科考试制度的特点 | 第40-44页 |
(一) 它只是一种资格性的考试 | 第40-42页 |
(二) 它虽不见贵却有类似于贵科之处 | 第42-44页 |
二、唐代明法科考试制度的影响 | 第44-52页 |
(一) 唐代明法科考试对五代的影响 | 第44-45页 |
(二) 唐代明法科考试对宋朝的影响 | 第45-47页 |
(三) 唐代明法科考试对日本的影响 | 第47-50页 |
(四) 唐代明法科考试对高丽的影响 | 第50-52页 |
三、唐代明法科考试对当今的启示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 唐代明法科出身人员一览表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