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一、研究背景和内容 | 第15-17页 |
1.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2.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二、资料与方法 | 第17-24页 |
1.研究对象征集 | 第17页 |
2.诊断标准 | 第17-19页 |
2.1.脑梗死西医诊断标准 | 第17页 |
2.2.中风病诊断标准 | 第17-18页 |
2.3.中医辨证标准 | 第18页 |
2.4.瘀血阻络诊断标准 | 第18页 |
2.5.纳入标准 | 第18-19页 |
2.6.排除标准 | 第19页 |
2.7.退出标准 | 第19页 |
3.伦理学保护 | 第19-20页 |
4.研究目的 | 第20页 |
5.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5.1.药物及用法 | 第20页 |
5.2.观测指标 | 第20-21页 |
6.相关检查及评分 | 第21-23页 |
6.1.临床常用脑卒中量表测查 | 第21页 |
6.2.认知功能观测量表 | 第21-22页 |
6.3.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 第22-23页 |
6.4.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 | 第23页 |
7.观察时点 | 第23页 |
8.统计学方法 | 第23-24页 |
三、结果 | 第24-42页 |
1.丹参多酚酸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临床疗效、认知功能及梗死灶体积的影响 | 第24-34页 |
1.1.一般资料 | 第24-25页 |
1.2.行为学及认知功能情况 | 第25-34页 |
2.梗死灶与神经及认知损害相关性分析 | 第34-40页 |
3.中医证侯分布规律 | 第40-42页 |
3.1.中医证侯疗效评定 | 第40-41页 |
3.2.患者证素分布情况 | 第41-42页 |
四、讨论 | 第42-55页 |
1.中风病病因病机研究 | 第42-44页 |
1.1.病因病机理论研究 | 第42-44页 |
1.2.结果分析 | 第44页 |
2.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药理学机制探讨 | 第44-45页 |
2.1.丹参多酚酸药理学机制 | 第44-45页 |
2.2.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疗效分析 | 第45页 |
3.脑梗死急性期认知障碍的特点与梗死灶体积关系 | 第45-47页 |
3.1.脑梗死急性期认知功能与梗死灶体积研究 | 第45-47页 |
3.2.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 第47页 |
4.量表选择 | 第47-53页 |
4.1.神经功能缺损量表选择 | 第47-49页 |
4.1.1.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4.2.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选择 | 第49页 |
4.2.1.本次结果分析 | 第49页 |
4.3.生活质量量表选择 | 第49-50页 |
4.3.1.本次结果分析 | 第50页 |
4.4.认知障碍量表选择 | 第50-51页 |
4.4.1.结果分析 | 第51页 |
4.5.视空间能力量表选择 | 第51-53页 |
4.5.1.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4.6.执行功能量表选择 | 第53页 |
4.6.1.结果分析 | 第53页 |
5.脑梗死中医血瘀证危险因素研究 | 第53-54页 |
5.1.血瘀证危险因素 | 第53-54页 |
5.1.1.研究结果 | 第54页 |
6.丹参多酚酸使用的安全性评价 | 第54-55页 |
五、结论 | 第55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录 | 第62-72页 |
综述 | 第72-82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个人简介 | 第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