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4-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 第14-15页 |
1.1.2 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户生计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7-24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7-21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1-23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3-2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4-2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5 研究中的创新 | 第26-27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7-32页 |
2.1 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27-28页 |
2.1.1 产权的界定 | 第27页 |
2.1.2 交易费用 | 第27-28页 |
2.2 外部性理论 | 第28-29页 |
2.2.1 外部性的概念 | 第28页 |
2.2.2 农村土地流转的外部性 | 第28-29页 |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9-31页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 | 第29-30页 |
2.3.2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 第30页 |
2.3.3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 第30-31页 |
2.4 理论基础对本文的指导与借鉴 | 第31-32页 |
3 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户生计脆弱性评价的理论分析 | 第32-42页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2-33页 |
3.1.1 农地流转的内涵 | 第32页 |
3.1.2 农户脆弱性-农户生计脆弱性 | 第32-33页 |
3.2 农地流转中农户生计脆弱性评价的理论框架 | 第33-42页 |
3.2.1 农地流转对于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机理 | 第33-34页 |
3.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4-38页 |
3.2.3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8-42页 |
4 农地流转中转入户与转出户生计脆弱性的实证研究 | 第42-58页 |
4.1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获取 | 第42-44页 |
4.1.1 研究区及样本选择 | 第42-43页 |
4.1.2 数据获取 | 第43页 |
4.1.3 问卷设计 | 第43-44页 |
4.2 问卷结果统计 | 第44-52页 |
4.2.1 被调查对象特征描述统计 | 第44-47页 |
4.2.2 被调查农户农地流转情况 | 第47-50页 |
4.2.3 农地流转农户生计特征统计 | 第50-52页 |
4.3 农地流转农户生计脆弱性测度 | 第52-58页 |
4.3.1 脆弱性指标中的取值说明 | 第52-53页 |
4.3.2 农地流转对转入户与转出户的平均生计脆弱性 | 第53-56页 |
4.3.3 不同流转年份转入户与转出户的平均生计脆弱性 | 第56页 |
4.3.4 不同地区转入户与转出户平均生计脆弱性 | 第56-58页 |
5 农地流转中农户生计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63页 |
5.1 模型选择 | 第58页 |
5.2 变量选择与结果分析 | 第58-63页 |
5.2.1 变量选择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58-60页 |
5.2.2 生计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6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3-6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6.1.1 土地流转影响农户生计及农业发展 | 第63页 |
6.1.2 转出户生计脆弱性高于转入户 | 第63页 |
6.1.3 人均收入和户主文化程度显著影响农户生计脆弱性 | 第63-64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4-65页 |
6.2.1 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 第64页 |
6.2.2 建立农地流转差别化补偿制度 | 第64-65页 |
6.2.3 重视农村居民教育问题 | 第65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5-67页 |
6.3.1 研究的不足 | 第65-66页 |
6.3.2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Ⅰ:调研问卷 | 第73-79页 |
附录Ⅱ: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