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互联网信托概述 | 第13-19页 |
2.1 互联网信托的概念 | 第13页 |
2.2 互联网信托的现状 | 第13-19页 |
2.2.1 互联网信托的服务 | 第14-15页 |
2.2.2 互联网信托的产品 | 第15-19页 |
第3章 互联网信托风险分析 | 第19-29页 |
3.1 合规性风险 | 第19-21页 |
3.1.1 合格投资者资格的限制 | 第19-20页 |
3.1.2 不得公开营销 | 第20-21页 |
3.2 信用风险—互联网信托产品信用评级机制缺失 | 第21-25页 |
3.2.1 Logistic模型的介绍 | 第21-22页 |
3.2.2 模型样本变量的选择 | 第22-24页 |
3.2.3 构建互联网信托产品信用风险Logistic模型 | 第24-25页 |
3.3 流动性风险—P2P平台资金链断裂和抵质押物变现 | 第25-27页 |
3.3.1 互联网信托流动性风险的成因 | 第25-26页 |
3.3.2 流动性压力测试 | 第26-27页 |
3.4 操作风险 | 第27-29页 |
第4章 互联网信托A产品的案例分析 | 第29-37页 |
4.1 互联网信托A产品的概述 | 第29-32页 |
4.1.1 互联网信托A产品介绍 | 第29-30页 |
4.1.2 互联网信托A产品的交易结构 | 第30-32页 |
4.2 互联网信托A产品的风险管理 | 第32-35页 |
4.2.1 信用风险的管理 | 第32-33页 |
4.2.2 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 第33-35页 |
4.3 互联网信托A产品运行成功的原因 | 第35-37页 |
4.3.1 灵活设计交易结构 | 第35页 |
4.3.2 选择行业评级靠前的P2P平台进行合作 | 第35-36页 |
4.3.3 某信托公司建立了互联网信托风控体系 | 第36-37页 |
第5章 互联网信托的风险防范 | 第37-43页 |
5.1 互联网信托风险管理的宏观建议 | 第37-38页 |
5.1.1 加快互联网信托法制的建设,兼顾监管和创新 | 第37-38页 |
5.1.2 创造互联网信托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 第38页 |
5.2 互联网信托风险管理的微观建议 | 第38-43页 |
5.2.1 建设与互联网信托相适应的信托公司内控制度 | 第38-39页 |
5.2.2 审慎选择合作的互联网平台 | 第39-41页 |
5.2.3 建立互联网信托风险评估体系 | 第41-43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