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索洛余值模型的苏、皖技术进步贡献率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9-11页 |
| 三、论文创新点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技术进步贡献率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 一、核心概念 | 第12-13页 |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 第三章 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理论 | 第19-27页 |
| 一、生产函数法 | 第19-23页 |
| 二、增长因素分析法 | 第23-24页 |
| 三、系统分析法 | 第24-26页 |
| 四、其他方法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27-30页 |
| 一、模型选择 | 第27页 |
| 二、模型假设条件 | 第27-28页 |
| 三、参数的确定 | 第28-29页 |
| 四、样本数据搜集 | 第29-30页 |
| 第五章 苏、皖两省技术进步贡献率的索洛模型测算 | 第30-41页 |
| 一、安徽省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 | 第30-33页 |
| 二、江苏省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 | 第33-37页 |
| 三、苏、皖两省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比较 | 第37-41页 |
| 第六章 提升两省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对策和建议 | 第41-45页 |
| 一、强化技术创新意识,增加技术投资成本 | 第41-42页 |
| 二、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 第42页 |
| 三、大力培养高技术人才 | 第42-45页 |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第45-46页 |
| 二、论文不足之处 | 第46页 |
| 三、研究展望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