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匏安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8-9页 |
1.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综述 | 第9-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杨匏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背景 | 第15-23页 |
2.1 社会背景 | 第15-20页 |
2.1.1 国际背景 | 第15-16页 |
2.1.2 国内背景 | 第16-20页 |
2.2 主观条件 | 第20-22页 |
2.2.1 东渡日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 第20-21页 |
2.2.2 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杨匏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贡献 | 第23-35页 |
3.1 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播 | 第23-30页 |
3.1.1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介绍 | 第25-27页 |
3.1.2 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介绍 | 第27-28页 |
3.1.3 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的介绍 | 第28-30页 |
3.2 积极投身实践活动 | 第30-34页 |
3.2.1 组织工人运动 | 第30-32页 |
3.2.2 联合其他力量共同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32-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对杨匏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评价 | 第35-40页 |
4.1 杨匏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 第35-37页 |
4.1.1 重视在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 | 第35-36页 |
4.1.2 最早在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 | 第36-37页 |
4.2 杨匏安传播马克思主义受社会历史环境的束缚 | 第37-3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