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3页 |
| 1.2.1 原型观测资料分析研究 | 第11-18页 |
| 1.2.2 理论性研究 | 第18-21页 |
| 1.2.3 模型分析研究 | 第21-22页 |
| 1.2.4 其他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1.2.5 小结 | 第22-23页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长江中游水沙及河道变化特征 | 第26-46页 |
| 2.1 长江中游河道概况 | 第26-28页 |
| 2.2 长江中游水沙条件变化特征 | 第28-42页 |
| 2.2.1 水沙沿程变化分析 | 第28-30页 |
| 2.2.2 水沙年际间变化分析 | 第30-38页 |
| 2.2.3 水沙年内变化分析 | 第38-42页 |
| 2.3 长江中游典型冲积河段横断面变化特征 | 第42-4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三章 河槽横断面对水沙变异的响应过程及特点 | 第46-60页 |
| 3.1 对来水因子的响应 | 第46-52页 |
| 3.2 对来沙因子的响应 | 第52-57页 |
| 3.3 前期水沙条件影响的存在性分析 | 第57-60页 |
| 第四章 河槽断面面积对水沙条件变化的滞后响应研究 | 第60-80页 |
| 4.1 冲积河流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模型 | 第60-65页 |
| 4.1.1 基本方程 | 第60-63页 |
| 4.1.2 迭代模型 | 第63-64页 |
| 4.1.3 模型相关参数计算方法 | 第64页 |
| 4.1.4 模型评价指标 | 第64-65页 |
| 4.2 滞后响应模型在长江中游的改进 | 第65-67页 |
| 4.2.1 改变滞后响应模型的特征变量 | 第65-66页 |
| 4.2.2 引入“年组合流量”概念 | 第66-67页 |
| 4.2.3 在模型迭代公式中使用分段函数 | 第67页 |
| 4.3 滞后响应模型改进后的应用 | 第67-79页 |
| 4.3.1 在沙市站断面的应用 | 第68-72页 |
| 4.3.2 在监利站断面的应用 | 第72-75页 |
| 4.3.3 在汉口站断面的应用 | 第75-7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五章 长江中游河槽横断面面积的调整变化模拟及预测 | 第80-84页 |
| 5.1 在沙市站的预测 | 第80-81页 |
| 5.2 在监利站的预测 | 第81-82页 |
| 5.3 在汉口站的预测 | 第82页 |
| 5.4 本章小节 | 第82-84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84-86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附录 | 第90-92页 |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