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工艺美术理论论文--工艺美术史论文

商务印书馆与近代设计教育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5页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界定第13-14页
    1.4 研究方法第14-15页
2 商务印书馆设计教育的诞生第15-37页
    2.1 开埠带来的商业繁荣与设计需求第15-20页
        2.1.1 外国资本企业商品倾销的宣传需求第15-18页
        2.1.2 民族资本企业竞销外货的抗争需求第18-20页
    2.2 近代文化思潮带来的审美转变第20-28页
        2.2.1 西学东渐对精英阶层的影响第20-24页
        2.2.2 市民文化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追求第24-26页
        2.2.3 爱国运动的影响第26-28页
    2.3 近代设计教育的起步第28-36页
        2.3.1 “师夷长技”的初实践第28-30页
        2.3.2 晚清学制改革与美术教育的兴起第30-32页
        2.3.3 民国之后的图案教育第32-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3 商务印书馆的设计教育机构第37-58页
    3.1 商务印书馆的诞生与发展第37-46页
        3.1.1 商务印书馆的创办第37-38页
        3.1.2 商务印书馆的发展第38-42页
        3.1.3 经营理念对设计行为的影响第42-46页
    3.2 新技术的引进第46-50页
        3.2.1 技术引进背后的追求第46-47页
        3.2.2 印刷技术革新之路第47-49页
        3.2.3 技术进步对设计的影响第49-50页
    3.3 设计机构设置第50-57页
        3.3.1 商务印书馆的组织系统和设计机构第50-54页
        3.3.2 设计教育机构第54-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4 商务印书馆的设计教育第58-94页
    4.1 商务印书馆内部的设计教育第58-65页
        4.1.1 独辟蹊径的练习生制度第59-60页
        4.1.2 综合全面的设计教育内容第60-62页
        4.1.3 别具一格的培养方式第62-64页
        4.1.4 商务本馆设计教育的特点第64-65页
    4.2 大众美育第65-79页
        4.2.1 中外美学著作的出版第65-70页
        4.2.2 儿童艺术教育第70-76页
        4.2.3 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美术社团活动第76-79页
    4.3 设计专科教育第79-93页
        4.3.1 促进设计职业化的社会氛围第79-82页
        4.3.2 设计专科学校的创办指导第82-84页
        4.3.3 设计教育理论及教材第84-93页
    本章小结第93-94页
5 结缘商务印书馆的设计英才第94-126页
    5.1 出版界第94-104页
        5.1.1 陆费逵与中华书局第94-97页
        5.1.2 伍联德与《良友》第97-100页
        5.1.3 章锡琛与开明书店第100-104页
        5.1.4 其他出版家第104页
    5.2 设计教育界第104-118页
        5.2.1 蔡元培第104-108页
        5.2.2 丰子恺第108-114页
        5.2.3 陈之佛第114-117页
        5.2.4 其他教育家第117-118页
    5.3 美术设计界第118-125页
        5.3.1 月份牌的开山人物——徐咏青第118-120页
        5.3.2 民国商业美术的顶峰人物--杭樨英第120-123页
        5.3.3 动画之父万籁鸣第123-125页
        5.3.4 其他设计人才第125页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结语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35-136页
附录第136-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非牛顿流体的圆柱齿轮副热弹流润滑研究
下一篇:基于粗糙表面的球轴承混合润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