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 Rht2基因 | 第11-13页 |
1.1 Rht2基因的起源 | 第11-12页 |
1.2 Rht2基因与赤霉素信号的传导 | 第12页 |
1.3 Rht2基因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 SNP标记 | 第13-21页 |
2.1 遗传多样性及检测方法 | 第13-14页 |
2.2 SNP分子标记 | 第14-21页 |
2.2.1 SNPs的发生 | 第15页 |
2.2.2 SNPs特点 | 第15-16页 |
2.2.3 SNPs的检测方法 | 第16-18页 |
2.2.4 SNPs的应用 | 第18-20页 |
2.2.5 展望 | 第20-21页 |
3 连锁不平衡 | 第21-26页 |
3.1 连锁不平衡概念 | 第21页 |
3.2 连锁不平衡的度量 | 第21-22页 |
3.3 影响连锁不平衡的因素 | 第22-24页 |
3.4 连锁不平衡的应用 | 第24-26页 |
3.4.1 LD作图 | 第24页 |
3.4.2 单倍型分析和标签SNP的开发 | 第24-25页 |
3.4.3 群体遗传学研究 | 第25-26页 |
3.5 LD对植物基因组研究的展望 | 第26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绿色革命”基因Rht2及其所在区段在小麦驯化和改良过程中多样性的变化 | 第27-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5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7-3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0-35页 |
1.2.1 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 | 第30页 |
1.2.2 引物设计和筛选 | 第30-31页 |
1.2.3 测序样品的制备 | 第31-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56页 |
2.1 Rht-D1基因在小麦驯化和改良过程中多样性与单倍型的变化 | 第35-40页 |
2.1.1 Rht-D1基因在栽培小麦中的序列变异与标记开发 | 第35页 |
2.1.2 野生材料与栽培材料中Rht-D1基因的多样性比较 | 第35-36页 |
2.1.3 Rht-D1基因的单倍型在野生种与栽培种中的变化 | 第36-39页 |
2.1.4 Rht-D1基因在栽培种中的单倍型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39-40页 |
2.1.5 Rht-D1基因在野生种与栽培种中的SNPs位点的功能变异分析 | 第40页 |
2.2 Rht2基因所在区段在不同类型材料中的多样性和LD分析 | 第40-50页 |
2.2.1 野生材料和栽培材料的SNPs多样性比较 | 第40-41页 |
2.2.2 小麦野生种不同亚群的SNPs多样性比较 | 第41-43页 |
2.2.3 栽培小麦的群体结构 | 第43-44页 |
2.2.4 不同类型小麦SNPs单倍型及多样性 | 第44-50页 |
2.3 小麦“绿色革命”基因Rht2所在区段的8个基因多样性分析 | 第50-56页 |
2.3.1 8个基因在小麦驯化和育种过程中多样性的变化 | 第50-52页 |
2.3.2 8个基因在栽培小麦中检测到的2个SNPs与农艺性状的关联 | 第52页 |
2.3.3 野生材料8个基因遗传多样性 | 第52-56页 |
3 讨论 | 第56-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表 | 第73-82页 |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