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写词及英汉对照 | 第8-13页 |
1 前言 | 第13-22页 |
1.1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概况 | 第13-14页 |
1.1.1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 | 第13页 |
1.1.2 我国松材线虫病防治历程 | 第13-14页 |
1.2 马尾松对松材线虫病的抗性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1 不同马尾松种源对松材线虫病抗性研究 | 第14-15页 |
1.2.2 不同龄级马尾松对松材线虫病抗性研究 | 第15-16页 |
1.2.3 马尾松抗性育种 | 第16-17页 |
1.3 松材线虫分离方法 | 第17-18页 |
1.4 植物细胞壁结构 | 第18-19页 |
1.5 酶解技术 | 第19-21页 |
1.5.1 纤维素酶 | 第19-20页 |
1.5.2 果胶酶 | 第20-21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1页 |
2.1 材料 | 第22-24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2.1.2 供试试剂 | 第22页 |
2.1.3 工具 | 第22-23页 |
2.1.4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3页 |
2.1.5 常用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2 方法 | 第24-31页 |
2.2.1 PDA培养基制作 | 第24-25页 |
2.2.2 松材线虫的培养与扩繁 | 第25页 |
2.2.3 贝尔曼漏斗法分离纯培养的松材线虫 | 第25页 |
2.2.4 三年生马尾松苗对松材线虫病抗性评价 | 第25-28页 |
2.2.5 马尾松病木内失活线虫分离技术 | 第28-29页 |
2.2.6 单条松材线虫PCR鉴定技术 | 第29-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3页 |
3.1 三年生马尾松苗对松材线虫病的抗性评价结果 | 第31-36页 |
3.1.1 松材线虫致病性研究结果 | 第31页 |
3.1.2 三年生马尾松苗松材线虫病单株发病特点 | 第31-32页 |
3.1.3 三年生马尾松苗抗松材线虫病抗性评价技术的完善 | 第32-34页 |
3.1.4 三年生马尾松苗对松材线虫病的抗性评价结果 | 第34-36页 |
3.2 马尾松病木内失活线虫分离结果 | 第36-43页 |
3.2.1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酶液对松材线虫完整性的影响 | 第36页 |
3.2.2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酶液对松材线虫数量的影响 | 第36-38页 |
3.2.3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酶液对病木内失活线虫完整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4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酶液对病木中失活线虫数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5 酶解法分离马尾松病死木内线虫技术优化结果 | 第40-41页 |
3.2.6 贝尔曼漏斗分离法与酶解分离法的线虫数量相关性 | 第41-42页 |
3.2.7 酶解液中单条松材线虫PCR特异扩增结果 | 第42-43页 |
4 结论和讨论 | 第43-50页 |
4.1 结论 | 第43-45页 |
4.1.1 发现了三年生马尾松苗松材线虫病单株发病特点 | 第43页 |
4.1.2 优化了三年生马尾松苗对松材线虫病的抗性评价技术 | 第43-44页 |
4.1.3 三年生马尾松苗的抗性评价结果 | 第44页 |
4.1.4 建立了马尾松病死木内失活线虫的分离技术 | 第44页 |
4.1.5 优化了马尾松内失活线虫酶解技术 | 第44-45页 |
4.1.6 贝尔曼漏斗分离法和酶解分离法的线虫数量具有正相关性 | 第45页 |
4.2 讨论 | 第45-49页 |
4.2.1 三年生马尾松苗松材线虫病发病特点 | 第45-46页 |
4.2.2 三年生马尾松苗对松材线虫病的抗性评价技术的优化 | 第46-47页 |
4.2.3 三年生马尾松苗的抗性分化现象 | 第47-48页 |
4.2.4 马尾松病死木内失活线虫的分离技术 | 第48页 |
4.2.5 贝尔曼漏斗分离法和酶解分离法的线虫数量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4.3 下一步工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