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巷道峰后锚固承载结构弱化失稳机理及稳定控制技术
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Extended Abstract | 第10-26页 |
变量注释表 | 第26-28页 |
1 绪论 | 第28-43页 |
1.1 引言 | 第28-3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0-39页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9-4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40-43页 |
2 峰后锚固体力学特性试验 | 第43-66页 |
2.1 物理相似模拟材料配比试验 | 第44-52页 |
2.2 峰后锚固体相似模拟试验设计 | 第52-59页 |
2.3 峰后锚固体力学特性 | 第59-6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3 峰后锚固承载结构强度弱化机理 | 第66-91页 |
3.1 峰后锚固体强度衰减模型 | 第66-79页 |
3.2 峰后锚固承载结构承载能力衰减模型 | 第79-87页 |
3.3 峰后锚固承载结构强度弱化过程 | 第87-8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4 峰后锚固承载结构失稳机理 | 第91-114页 |
4.1 峰后锚固拱、梁承载结构稳定性分析 | 第91-98页 |
4.2 锚杆长度对承载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第98-102页 |
4.3 锚杆间排距对承载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2-107页 |
4.4 锚杆预紧力对承载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7-11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5 峰后锚固承载结构补偿原理及控制机理 | 第114-138页 |
5.1 峰后锚固承载结构补偿原理 | 第114页 |
5.2 峰后锚固承载结构补偿原则 | 第114-125页 |
5.3 峰后锚固承载结构稳定控制机理 | 第125-13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6 现场工业试验 | 第138-149页 |
6.1 试验巷道概况 | 第138-140页 |
6.2 巷道失稳原因 | 第140-141页 |
6.3 巷道支护方案 | 第141-147页 |
6.4 巷道支护效果 | 第147-14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7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第149-153页 |
7.1 结论 | 第149-151页 |
7.2 创新点 | 第151-152页 |
7.3 展望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2页 |
作者简历 | 第162-16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