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9-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6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6.1 祛魅既有的行政学起源史论 | 第15页 |
1.6.2 探源十九世纪德国行政学思想 | 第15页 |
1.6.3 开拓学科视野,更新学科理念 | 第15-16页 |
2 探源威尔逊行政学理论的必要性 | 第16-20页 |
2.1“政治—行政二分”与行政学的“身份危机” | 第16-17页 |
2.1.1 行政学中的正统论 | 第16页 |
2.1.2 行政学的“身份危机” | 第16-17页 |
2.2 威尔逊对德国行政学思想的援引 | 第17-20页 |
2.2.1 威尔逊与“政治—行政二分” | 第17-18页 |
2.2.2 威尔逊误读了德国行政学思想吗? | 第18-20页 |
3 被遮蔽的“前威尔逊”行政学研究 | 第20-23页 |
3.1 各个文本之间关于起源表述的缝隙 | 第20-21页 |
3.1.1 基于英文材料的考证 | 第20页 |
3.1.2 基于中文材料的考证 | 第20-21页 |
3.2 行政学史中的“威尔逊悖论” | 第21-23页 |
3.2.1 以威尔逊为标志的学科起源史论 | 第21页 |
3.2.2 学科起源的“威尔逊悖论” | 第21-23页 |
4 十九世纪德国行政学思想再审视 | 第23-33页 |
4.1 早期德国行政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 第23-24页 |
4.1.1 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 | 第23页 |
4.1.2 德意志官房学的兴起 | 第23-24页 |
4.2 民族国家的建构与国家主义的传承 | 第24-25页 |
4.2.1 分裂德意志的双重历史任务 | 第24页 |
4.2.2 开明专制与普鲁士性 | 第24-25页 |
4.3 市民社会的兴起与自由主义的传入 | 第25-27页 |
4.3.1 市民社会与自由主义的萌兴 | 第25-26页 |
4.3.2 法国大革命与施泰因改革 | 第26-27页 |
4.4 十九世纪德国学者的行政思想 | 第27-31页 |
4.4.1 黑格尔思想中的行政定位 | 第27-29页 |
4.4.2 斯坦因的“社会国”思想 | 第29-30页 |
4.4.3 布隆赤里的“政治—行政二分” | 第30-31页 |
4.5 十九世纪德国行政学思想的特点 | 第31-33页 |
4.5.1 以国家为研究核心 | 第31页 |
4.5.2 服务于“开明专制” | 第31-32页 |
4.5.3 注重官僚制的研究 | 第32页 |
4.5.4“整合思想”的学科定位 | 第32-33页 |
5 十九世纪德国行政学的影响力及其被遗忘 | 第33-38页 |
5.1 十九世纪德国行政学的影响力 | 第33-35页 |
5.1.1 德法行政学的交互影响 | 第33页 |
5.1.2 德国行政学东传日本 | 第33-34页 |
5.1.3 德国行政学西渡美国 | 第34-35页 |
5.2 十九世纪德国行政学的被遗忘 | 第35-38页 |
5.2.1 早期欧美行政学研究的分流 | 第35-36页 |
5.2.2 行政学学科范式的转换 | 第36页 |
5.2.3 行政学起源史论的重构 | 第36-38页 |
6 结论与启示 | 第38-44页 |
6.1 威尔逊对早期德国行政学思想的转化式解读 | 第38-41页 |
6.1.1 行政学研究的三阶段论 | 第38-39页 |
6.1.2“美国化”的“政治—行政二分” | 第39-40页 |
6.1.3 转化式解读与行政学的“美国化” | 第40-41页 |
6.2 对中国行政学教育与研究的启示 | 第41-44页 |
6.2.1 为克服行政学的“身份危机”提供了思想资源 | 第41-42页 |
6.2.2 为行政学研究的“中国化”提供了成功范例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 | 第49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