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2.3 动力作用下边坡反应的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1.2.4 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方法在边坡模拟中的应用 | 第17-2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边坡动力特性的振动台试验设计 | 第24-34页 |
2.1 概述 | 第24页 |
2.2 试验设备与试验材料 | 第24-28页 |
2.2.1 试验设备简介 | 第24-25页 |
2.2.2 模型箱的设计与制作 | 第25-26页 |
2.2.3 试验用土的选取 | 第26-28页 |
2.2.4 制样设备 | 第28页 |
2.2.5 土样参数测定仪器 | 第28页 |
2.3 边坡试验方案 | 第28-33页 |
2.3.1 边坡土体填筑 | 第28-29页 |
2.3.2 输入地震波 | 第29-31页 |
2.3.3 试验数据采集 | 第31页 |
2.3.4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1-32页 |
2.3.5 边坡试验步骤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边坡振动台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4-64页 |
3.1 边坡试验现象 | 第34-41页 |
3.1.1 60°平坡的破坏过程现象 | 第34-37页 |
3.1.2 60°凸坡的破坏过程现象 | 第37-39页 |
3.1.3 60°凹坡的破坏过程现象 | 第39-41页 |
3.2 初始裂纹出现特征分析 | 第41-51页 |
3.2.1 坡度对于首条裂纹影响分析 | 第45-47页 |
3.2.2 坡形对于首条裂纹影响分析 | 第47-49页 |
3.2.3 振动方向对于首条裂纹影响分析 | 第49-51页 |
3.3 边坡失稳破坏特征分析 | 第51-63页 |
3.3.1 坡度对于边坡失稳破坏影响分析 | 第57-59页 |
3.3.2 坡形对于边坡失稳破坏影响分析 | 第59-61页 |
3.3.3 振动方向对于边坡失稳破坏影响分析 | 第61-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4 边坡地震动力响应FLAC~(3D)数值模拟 | 第64-100页 |
4.1 FLAC~(3D)程序简介 | 第64页 |
4.2 FLAC~(3D)分析地震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 | 第64-72页 |
4.2.1 FLAC~(3D)动力分析特点 | 第64-65页 |
4.2.2 动力模拟网格划分 | 第65-66页 |
4.2.3 模型边界条件 | 第66-67页 |
4.2.4 地震荷载的施加 | 第67-68页 |
4.2.5 阻尼的选取 | 第68页 |
4.2.6 地震波的输入 | 第68-69页 |
4.2.7 FLAC~(3D)模型的建立以及动力分析流程 | 第69-72页 |
4.3 坡形对于边坡稳定性影响 | 第72-79页 |
4.3.1 坡形对于边坡失稳破坏的影响 | 第72-76页 |
4.3.2 坡形对于位移的影响 | 第76-77页 |
4.3.3 坡形对于速度的影响 | 第77-78页 |
4.3.4 坡形对于加速度的影响 | 第78-79页 |
4.4 振动方向对于边坡稳定性影响 | 第79-88页 |
4.4.1 振动方向对于边坡破坏的影响 | 第80-82页 |
4.4.2 振动方向对于边坡位移的影响 | 第82-85页 |
4.4.3 振动方向对于边坡应力的影响 | 第85-88页 |
4.5 边界对于边坡稳定性影响 | 第88-97页 |
4.5.1 边界对于边坡破坏形态的影响 | 第89-91页 |
4.5.2 边界对于边坡位移的影响 | 第91-95页 |
4.5.3 边界对于边坡应力的影响 | 第95-9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7-10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5.1 结论 | 第100-101页 |
5.2 展望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