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7-27页 |
1.1 滨海河流地学特征及界河现状 | 第17-18页 |
1.2 产甲烷菌 | 第18-19页 |
1.2.1 产甲烷菌种类 | 第18页 |
1.2.2 产甲烷途径 | 第18页 |
1.2.3 产甲烷菌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产电微生物 | 第19-22页 |
1.3.1 产电微生物种类 | 第19-20页 |
1.3.2 产电微生物胞内及胞外电子传递机制 | 第20-21页 |
1.3.3 产电微生物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 微生物种间直接电子传递 (DIET) | 第22-24页 |
1.4.1 种间直接电子传递的发现 | 第22页 |
1.4.2 团聚体形成及其机制 | 第22-23页 |
1.4.3 团聚体的应用 | 第23-24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2 滨海河流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特征 | 第27-4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30页 |
2.1.1 沉积物样品采集 | 第27页 |
2.1.2 培养基配制 | 第27-28页 |
2.1.3 所需试剂及仪器 | 第28-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37页 |
2.2.1 铁还原富集培养 | 第30-31页 |
2.2.2 DNA提取及电泳检测 | 第31-32页 |
2.2.3 T-RFLP分析 | 第32-33页 |
2.2.4 克隆文库构建 | 第33-36页 |
2.2.5 理化性质测定 | 第36-37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7-43页 |
2.3.1 采样位点及样品理化性质 | 第37-38页 |
2.3.2 Jh3样品铁还原性 | 第38-39页 |
2.3.3 Jh3样品原位及富集培养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第39-43页 |
2.4 讨论 | 第43-44页 |
2.5 小结 | 第44-45页 |
3 滨海河流产甲烷分离物的获得及其电化学特征 | 第45-65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5-48页 |
3.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 第45页 |
3.1.2 培养基配制 | 第45-47页 |
3.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7-4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8-53页 |
3.2.1 分离纯化 | 第48-49页 |
3.2.2 富集培养 | 第49页 |
3.2.3 DNA提取 | 第49-50页 |
3.2.4 T-RFLP分析 | 第50页 |
3.2.5 克隆文库构建 | 第50页 |
3.2.6 高分辨率扫描电镜观察 | 第50-51页 |
3.2.7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构建及数据分析 | 第51-52页 |
3.2.8 样品检测 | 第52-53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53-61页 |
3.3.1 获得产甲烷分离物S6 | 第53-54页 |
3.3.2 富集培养S6和共培养G-S6的铁还原及产甲烷能力 | 第54-56页 |
3.3.3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第56-60页 |
3.3.4 产甲烷分离物的电化学特征 | 第60-61页 |
3.4 讨论 | 第61-63页 |
3.5 小结 | 第63-65页 |
4 产甲烷菌及铁还原菌的分离纯化 | 第65-79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65-70页 |
4.1.1 样品来源 | 第65页 |
4.1.2 培养基配制 | 第65-70页 |
4.1.3 相关仪器 | 第7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0-72页 |
4.2.1 分离纯化 | 第70-71页 |
4.2.2 富集培养 | 第71页 |
4.2.3 菌种鉴定及分析 | 第71-72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72-78页 |
4.3.1 产甲烷菌分离纯化 | 第72-75页 |
4.3.2 铁还原菌分离纯化 | 第75-78页 |
4.4 讨论 | 第78页 |
4.5 小结 | 第78-79页 |
5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79-81页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79页 |
5.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79-80页 |
5.3 本论文的存在的不足 | 第80页 |
5.4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作者简介 | 第91-93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