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冬小麦贮墒旱作产量形成与水氮利用特征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9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7页
        1.2.1 干旱对作物的影响第12-21页
        1.2.2 土壤水与作物生产的关系第21-22页
        1.2.3 氮肥对作物生产的影响第22-24页
        1.2.4 冬小麦-夏玉米节水栽培概述第24-27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9-35页
    2.1 试验材料与设计第29-30页
        2.1.1 试验地概况第29页
        2.1.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第29-30页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30-33页
        2.2.1 土壤水分测定第30-31页
        2.2.2 表观生理性状测定第31页
        2.2.3 干物质积累动态与分配测定第31-32页
        2.2.4 植株含氮量测定第32页
        2.2.5 生育期积温测定第32页
        2.2.6 灌浆速率测定第32页
        2.2.7 冠层绿叶衰老测定第32-33页
        2.2.8 成熟期各器官残留干物质第33页
        2.2.9 产量及其构成第33页
    2.3 统计分析第33-35页
第三章 冬小麦-夏玉米贮墒旱作系统产量形成第35-57页
    3.1 冬小麦-夏玉米贮墒旱作系统生育进程第35-36页
    3.2 贮墒旱作冬小麦产量形成第36-48页
        3.2.1 产量构成第36-37页
        3.2.2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第37-39页
        3.2.3 源库关系第39-40页
        3.2.4 灌浆特性第40-44页
        3.2.5 植株衰老第44-48页
    3.3 贮墒旱作冬小麦后茬夏玉米产量形成第48-52页
        3.3.1 形态特征第48-49页
        3.3.2 干物质积累第49-50页
        3.3.3 产量形成第50-52页
    3.4 冬小麦-夏玉米贮墒旱作系统产量第52页
    3.5 讨论第52-55页
        3.5.1 贮墒旱作冬小麦产量形成特点第52-54页
        3.5.2 贮墒旱作冬小麦后茬夏玉米产量形成特点第54-55页
    3.6 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冬小麦-夏玉米贮墒旱作系统水氮利用特征第57-91页
    4.1 冬小麦-夏玉米贮墒旱作系统水分利用特征第58-76页
        4.1.1 贮墒旱作冬小麦水分利用特征第58-64页
        4.1.2 贮墒旱作冬小麦后茬夏玉米水分利用特征第64-69页
        4.1.3 冬小麦-夏玉米贮墒旱作系统水分利用特征第69-76页
    4.2 冬小麦-夏玉米贮墒旱作系统氮素利用特征第76-86页
        4.2.1 贮墒旱作冬小麦氮素利用特征第76-80页
        4.2.2 贮墒旱作冬小麦后茬夏玉米氮素利用特征第80-84页
        4.2.3 冬小麦-夏玉米贮墒旱作系统氮素利用特征第84-86页
    4.3 讨论第86-89页
        4.3.1 水分利用特征第86-87页
        4.3.2 氮素利用特征第87-89页
    4.4 小结第89-91页
        4.4.1 冬小麦-夏玉米贮墒旱作系统对水分利用第89页
        4.4.2 冬小麦-夏玉米贮墒旱作系统对氮素利用第89-91页
第五章 施氮量、播前贮壤量和品种对贮墒旱作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第91-119页
    5.1 施氮量对贮墒旱作冬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第92-97页
        5.1.1 产量及构成因素第92-93页
        5.1.2 不同生育阶段生物量第93-94页
        5.1.3 氮素利用特征第94-95页
        5.1.4 耗水结构及水分利用效率第95-97页
    5.2 播前贮墒量对贮墒旱作冬小麦产量及耗水的影响第97-106页
        5.2.1 生育期和叶面积指数第97-99页
        5.2.2 产量及构成因素第99页
        5.2.3 耗水特征第99-103页
        5.2.4 耗水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103页
        5.2.5 物质转运特征第103-106页
    5.3 贮墒旱作冬小麦高产高效品种的筛选第106-114页
        5.3.1 产量及构成因素第106-109页
        5.3.2 株型和冠层结构第109-111页
        5.3.3 灌浆特性第111页
        5.3.4 冠层衰老第111-113页
        5.3.5 耗水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第113-114页
    5.4 讨论第114-117页
        5.4.1 施氮量对贮墒旱作冬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第114页
        5.4.2 播前贮墒量对贮墒旱作冬小麦产量和耗水的影响第114-116页
        5.4.3 贮墒旱作冬小麦高产高效品种的筛选第116-117页
    5.5 小结第117-119页
        5.5.1 合适的施氮量提高水肥利用率第117页
        5.5.2 合适的播前贮墒量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第117页
        5.5.3 高产高效品种的表现性状第117-119页
第六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第119-127页
    6.1 综合讨论第119-124页
        6.1.1 产量形成第119-120页
        6.1.2 水分利用第120-121页
        6.1.3 氮肥利用第121-122页
        6.1.4 模式集成第122页
        6.1.5 示范应用第122-124页
    6.2 主要结论第124-126页
    附件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45页
致谢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置多频段手机天线的设计
下一篇:基于散射模型的空间目标ISAR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