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9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4-17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7-18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研究视角与方法 | 第19-2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 拟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第2章 文献述评 | 第24-39页 |
2.1 产业生态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述评 | 第24-28页 |
2.1.1 产业生态学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 第24-27页 |
2.1.2 产业生态学研究述评 | 第27-28页 |
2.2 汽车产业生态化研究现状与述评 | 第28-32页 |
2.2.1 汽车产业生态化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2.2.2 汽车产业生态化研究述评 | 第30-32页 |
2.3 种群生态学运用于产业组织研究的现状与述评 | 第32-37页 |
2.3.1 种群生态学运用于产业组织研究的现状 | 第32-33页 |
2.3.2 种群生态学运用于产业组织研究述评 | 第33-37页 |
2.4 综合述评 | 第37-39页 |
第3章 产业种群生态系统研究范式 | 第39-85页 |
3.1 提出产业种群生态系统范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 第39-44页 |
3.1.1 TRIZ理论 | 第40-41页 |
3.1.2 SCP范式及种群生态学理论 | 第41-44页 |
3.2 现阶段相关研究的比较、继承与发展 | 第44-51页 |
3.2.1 现阶段相关研究的比较 | 第44-47页 |
3.2.2 继承与发展 | 第47-51页 |
3.3 中国汽车产业种群生态系统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51-75页 |
3.3.1 中国汽车产业种群生态系统的内涵研究及实测研究 | 第52-66页 |
3.3.2 中国汽车产业种群生态系统生态位的内涵研究及估量研究 | 第66-73页 |
3.3.3 中国汽车产业种群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3-75页 |
3.4 中国汽车产业种群生态系统NSIS研究范式的逻辑框架 | 第75-85页 |
3.4.1 生态位 | 第77-78页 |
3.4.2 种群结构 | 第78-79页 |
3.4.3 种群间相互所用 | 第79-83页 |
3.4.4 稳定性 | 第83-85页 |
第4章 基于NSIS范式的中国汽车业种群生态系统的定量研究及其结论 | 第85-134页 |
4.1 种群界定及数据采集说明 | 第85-88页 |
4.1.1 种群界定 | 第85-86页 |
4.1.2 数据采集说明 | 第86-88页 |
4.2 生态位分析 | 第88-96页 |
4.3 种群结构分析 | 第96-104页 |
4.4 两种群相互作用分析 | 第104-125页 |
4.4.1 取得数据 | 第106-107页 |
4.4.2 关系判定 | 第107-108页 |
4.4.3 建立BD功能反应模型 | 第108-111页 |
4.4.4 建立带有BD功能反应和阶段时滞的模型 | 第111-125页 |
4.5 两种群稳定性分析 | 第125-131页 |
4.6 NSIS范式应用小结 | 第131-134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34-138页 |
5.1 结论 | 第134-135页 |
5.2 建议 | 第135-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