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 | 第7-8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历史的纪念”:抗战纪念的媒介呈现 | 第12-28页 |
第一节 抗战纪念评论的文本分析 | 第12-18页 |
一、总体面貌分析 | 第14-16页 |
二、文本内容分析 | 第16-18页 |
第二节 抗战纪念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 | 第18-23页 |
一、纪念活动报道 | 第19-21页 |
二、个人回忆报道 | 第21-22页 |
三、故地寻访报道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抗战纪念副刊的文本分析 | 第23-28页 |
一、文艺评论 | 第23-25页 |
二、国际副刊 | 第25-26页 |
三、回忆专栏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纪念的历史”:抗战纪念的历史建构 | 第28-42页 |
第一节 1950—1960:中苏共同战斗史 | 第29-33页 |
一、反美斗争形势下的抗战纪念 | 第29-30页 |
二、“光荣归于苏联” | 第30-31页 |
三、全盘否定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 第31-32页 |
四、等待革命援助的日本人民 | 第32-33页 |
第二节 1960——1965:人民战争名义下的中共抗战史 | 第33-35页 |
一、渐渐消失的苏联 | 第33页 |
二、人民战争万岁 | 第33-35页 |
第三节 1980—1990: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全民族抗战史 | 第35-38页 |
一、承认国民党正面战场 | 第35-37页 |
二、展现全民族抗战 | 第37-38页 |
三、以友好求和平的对日历史呈现 | 第38页 |
第四节 1990——2010:回归二战史 | 第38-42页 |
一、抗战融入二战史 | 第38-40页 |
二、美苏等国的友谊重拾 | 第40页 |
三、“侵略历史不容抹杀”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抗战纪念的话语特征 | 第42-48页 |
第一节 胜利话语与创伤话语的交织 | 第42-44页 |
一、胜利话语为主线 | 第42-43页 |
二、创伤话语交织其中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的紧张 | 第44-48页 |
一、以政治为主导的国家话语 | 第45页 |
二、以历史为诉求的民间话语 | 第45-48页 |
余论 | 第48-50页 |
注释 | 第50-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后记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