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行为着手论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第一章 着手的定义、立法及背景 | 第11-19页 |
第一节 实行行为着手概念的出现及传承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各国关于着手的立法规制 | 第12-17页 |
一、规定着手,以其为犯罪预备与未遂的分界点 | 第12-15页 |
二、不规定着手,模糊处理犯罪预备与未遂的界限 | 第15-17页 |
第三节 着手立法方式差异的原因 | 第17-19页 |
一、法律传统的不同 | 第17页 |
二、立法体例的不同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关于着手认定的学说及评析 | 第19-33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学说 | 第19-26页 |
一、主观说 | 第19-22页 |
二、客观说 | 第22-26页 |
第二节 英美法系国家或地区的学说 | 第26-27页 |
一、犯意确证说(或排除歧义说) | 第26-27页 |
二、接近完成说 | 第27页 |
第三节 我国关于着手认定的学说 | 第27-33页 |
一、与实行行为密切相接说 | 第28页 |
二、法益侵害说(实质危险说) | 第28页 |
三、“主客观相统一说” | 第28-32页 |
四、“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说”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着手问题本体论 | 第33-46页 |
第一节 对我国当前着手立法规定的分析 | 第33-36页 |
一、所有的犯罪未遂都是犯罪且必罚 | 第33-34页 |
二、“着手”是犯罪实行行为的起点 | 第34-36页 |
第二节 着手问题的实质 | 第36-38页 |
第三节 着手判断应坚持全客观说(二层次说) | 第38-41页 |
一、行为形式上是否该当刑法条文规定的构成要件 | 第38-40页 |
二、行为所制造的危险是否是现实且具体的 | 第40-41页 |
第四节 着手与未遂犯的关系 | 第41-42页 |
第五节 着手与危险犯的关系 | 第42-43页 |
第六节 实行行为、着手与故意犯罪的关系 | 第43-44页 |
第七节 着手与刑事政策的关系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着手问题之特论 | 第46-52页 |
第一节 不能犯的着手问题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原因自由行为的着手问题 | 第47-48页 |
第三节 间接正犯的着手问题 | 第48-49页 |
第四节 不作为犯的着手问题 | 第49页 |
第五节 根据全客观说对预设案例的分析 | 第49-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件 | 第59页 |